首页 >> 正文

新中国第一表“海鸥”:几经沉浮 走向世界一流
2019-07-15 作者: 记者 郭方达/天津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黑色的表带,已有锈迹的金属外壳,略微泛黄的白色表盘——这只制式显得老旧的手表被平稳地安放在一个四方的展柜里,一旁的展示牌上记录着这样一个时间:1955年3月24日。

  正是这个日子,新中国第一只手表,在天津诞生。

  在此后60余年里,这只表的制造者由“天津手表厂”发展为天津海鸥表业集团,现在已是中国最大的机械表制造企业。几经沉浮的“海鸥”,不仅书写了一个民族品牌的传奇,同时也见证了以机械表制造为代表的中国精密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海鸥”天津开封道退税商店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手表。记者 岳月伟 摄

  从手表试制组到表业集团

  “海鸥”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经济脉络贴合紧密。

  建国初期,中国工业百废待兴,政府提出“填补工业空白”的规划,1954年天津市轻工业局批准建立手表试制组,这就是“天津手表厂”的前身,也是“海鸥”的起源。

  经过一年多紧张的试制,1955年3月24日,随着清脆的“嘀嗒”声在一间并不起眼的小平房中响起,中国结束了没有自主生产机械手表的历史,“五星表”就此诞生。

  “海鸥”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接续发力,把打造优质的中国机械表作为了目标。此后,中国第一只产品化手表“51表”、中国第一只自主设计机芯手表“东风表”以及中国第一只出口手表“海鸥表”等产品陆续面世。

  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国产手表曾经历过辉煌的时期。那时,一只国产手表120元,相当于普通人4个月的工资。

  1974年至1978年,“海鸥”生产了1183万只手表,为国家创利税6.82亿元。

  1978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成为“海鸥”的重要机遇期,也就是在此期间,“海鸥”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从事精密加工行业的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也在不断缩小。

  据介绍,当时“海鸥”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装备,使当时的机芯加工水平极大缩短了与国际同类产品的差距。

  1990年至1998年,受到全球机械表行业衰落的影响,也为了迎合市场上对石英电子表的爆发式需求,“海鸥”放弃了45年的机械表生产,开始批量生产电子表。

  受利润、市场等因素影响,1998年,“海鸥”又做出了“电转机”的决策,发挥传统机械表研发、生产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改造和开发新产品,同时重新塑造“海鸥”品牌。

  2005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陀飞轮手表问世,2007年中国第一只万年历表诞生,2008年中国第一只双陀飞轮表诞生……重新以机械表为立足点的“海鸥”在经历了短暂的风雨后,再次走到了中国制表行业的前台,具备了进军世界高端技术领域的实力。

  尽管遭遇更换核心竞品导致的市场份额跌落,但依靠对专利和核心技术的掌握,“海鸥”从低谷中渐渐复苏。

  2009年国家级技术中心挂牌,2010年11月中国钟表行业唯一一家博士后工作站成立,2013年海鸥工业设计中心成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确认的首批26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之一。

  如今的“海鸥”,已经发展成为集机械表机芯和成品表为一身,研发、生产、组装、销售于一体的制表企业集团,总部设立于天津,在大连、石家庄、烟台、上海等地设有制造基地。

海鸥表陀飞轮机芯5:1大小的模型。记者 岳月伟 摄

  锚定自主知识产权 形成企业核心价值

  借力技术储备走出泥潭的“海鸥”意识到,核心技术才是决定一家企业存亡的根本。

  从机械表开山到顺应国际市场转型石英表,再到回归机械表,60余年来,“海鸥”经历了数次浮沉,也由此形成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企业价值。锚定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有远见的举措为企业的技术储备构建了基石。

  截至目前,天津海鸥表业集团已累计获得专利近千项,其中发明专利5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占国内手表行业专利总量的50%以上。“海鸥表”也以此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荣誉称号。

  如今,“海鸥”开始着重打造引进与改造相结合的工艺创新模式。

  “引进先进装备推动了国内精密加工设备技术的提升。为此,‘海鸥’专门成立了模具厂和设备厂,对现有引进装备进行再创造,创新手表生产工艺。”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滨说。

  多年的经营,也让“海鸥”拥有了广泛的销售渠道。当前,“海鸥”在全国有近20家专卖店,200多家传统零售平台,覆盖中国绝大多数省份。

  经济的蓬勃与消费的升级使得人们对于机械表的需求逐渐回暖,“海鸥”主打机械表的市场定位也为自身赢得了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海鸥”也积极投入到电商平台的业务拓展中,自2008年在线上成立第一家销售平台,“海鸥”探索网络销售新模式,持续推出一批原创性手表以及相关产品。当前机芯年销售规模超过2亿元,成品表销售规模近3亿元,线上销售额占整体销售额的60%以上。

  从手表试制组到手表厂,再到表业集团,不断扩大的产能对企业体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历程中,“海鸥”经历了数次更名与三次较大规模的厂房搬迁。

  为适应更快节奏的生产销售流程,构建集团凝聚力,2010年7月,“海鸥”再一次迎来战略迁移,来到天津空港经济区,建立了“海鸥工业园”。

  “60多年来,海鸥表续写着从一间平房到一座厂,再到一座工业园的传奇,同时也见证了以机械表制造为代表的中国精密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史滨说。

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与会代表参观天津海鸥表业集团的手表工艺。新华社发(连漪 摄)

  提速自我创新 建立新制造体系

  近日,记者走进海鸥成品表装配车间,百余名员工在各自工作台前安静而紧凑地进行样表组装工序。

  33岁的王方是在海鸥工作了10年之久的老员工,主要从事装针、装盘、上套等工序。一排排表针在盒中摆放整齐,王方用专用镊子细致地取出一副指针,安装到陀飞轮表盘上。“我一天能完成20至25块手表表针的组装工作。”王方说。

  据介绍,依照精密程度不同,一只机械表可以有100至400个细小零部件不等。完成一只机械表则需要经过大大小小1300余道工序,由于零件细小,大规模的自动化不可能实现,一部分步骤必须由人工来完成。

  史滨告诉记者,在精密加工行业,原先国家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无产业,也缺设备。改革开放之后,对外技术引进以及自我创新开始提速,海鸥作为20世纪70年代就走出国门的品牌,对此更有体会。

  “原先所有加工设备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不说,技术上也总是受制于人。”史滨告诉记者,过去企业内设备清一色的“瑞士造”“德国造”,而近来中国制造也开始逐渐成为企业更新设备时的选择。

  海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现出口,自90年代至今销售额超过15亿元,在2011年至2013年间的单年出口额超过亿元。史滨表示,出口机械表属于耐用消费品,同时具有一定的轻奢性质,产品自身的替换频率并不很高,出口业务处于缓慢增长的态势。

  自2015年起,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明朗,本就不大的出口业务进一步萎缩,加上在国内市场的扩展存在难度,“海鸥”近两年的营收面临不小的挑战。

  机芯业务一直是海鸥的重点板块,近年来也面临需求下降的挑战。史滨介绍,机芯方面目前海鸥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出口业务,海鸥作为全球表业的重要代工厂之一,每年会为其他国家地区企业提供代工服务;二是品牌业务,由于海鸥在机芯方面有着相对优势的技术,集团会向部分较为知名的品牌表提供机芯;三是向布局三四线城市的相对廉价表提供机芯。

  “正是由于制表行业尤其是机芯部分,属于精密加工业且零部件很多,在生产线上使用完全自动化是不现实的,产能有上限,人工成本也很高。”

  “除了制表行业自身的特点,在技术上我们也仍有欠缺,精密加工设备目前最好的还是在瑞士与德国。”对此,史滨表示集团将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先进设备的引进,实施技术创新和加工工艺创新,走好品质最后一公里。摸清家底,找出现有设备、工装模具的短板,实施引进和改造相结合,全面提高产品品质;

  二是制定确实可行行业追赶目标和加工生产方向,运用“长板理论”,建立新的制造体系。坚持和发挥“海鸥”多品种、多花色的特点。同时积极建立社会化合作体系,形成新的上下游供应链协同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柔性化生产体系的建立,向机芯、成品表定制化转变;

  三是坚信人才是企业核心资产,建立新型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好产学研合作平台、社会服务和教育培训平台,逐步建立国家认证大师与企业内部技师,项目带头人与一线操作者的有效对接机制,形成技术人才的梯度化、实战化,打造一支高专业技能、高职业素养的工匠队伍;

  四是坚持品牌多元化、风格清晰化、传播统一化的定位,形成品牌建设的立体格局。加大新型宣传载体的传播,在关注国内主流搜索、社交、销售、服务平台的同时,在国外的主流平台例如谷歌、脸谱、推特等平台上统一发声;

  五是调整销售方式与方法,同时与传统零售渠道的基础优势对接,建立海鸥的新零售体系,做到精准营销、创新营销相结合。

  “有打造民族品牌的情怀、有传承多年的工匠精神和优秀人才、有成熟完备的工艺技术,这些成就了‘海鸥’的今天。”史滨说,“我们对未来有信心,中国的精密制造行业正在逐渐走向世界一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抢滩新零售 “数智”“无人”需跨成本之坎

抢滩新零售 “数智”“无人”需跨成本之坎

无论是无人零售还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零售,虽然做到了“数智”“无人”,却仍需跨越成本之困,在不断试错、快速迭代的过程中,高损耗、高成本、难盈利等多个痛点仍待破解。

·藏身互联网 新型传销借创新旗号“洗白镀金”

徐工集团:“重器”装备“硬核”国企

徐工集团:“重器”装备“硬核”国企

徐工一系列炫目的高科技新产品填补100多项国内空白,全面替代高端市场进口依赖。

·与时间赛跑 用产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