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51届年会侧记
2018-10-30 作者: 记者 班娟娟 王璐 实习记者 汪子旭 郭倩 采写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五十载休戚与共,五十载共商共享。金秋十月,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相约北京。

  29日,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国画前,来自17个国家、64家新闻媒体的100多位中文报业工作者一起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今年,正值世界中文报业协会成立50周年金禧纪念。海内外中文报业工作者相聚北京,围绕“新时代的中文报业”,共同探讨未来发展大计。

  中国发展与中外媒体壮大同频共振

  下午3时,世界中文报业协会51届年会在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正式开幕。“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姜在忠的发言拉开了大会序幕。

  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与世界中外媒体的壮大同频共振,中国的国运关乎世界中外媒体的兴衰起伏。无论是海内还是海外的中外媒体,要赢得读者的青睐,就必须要报道好这个时代,尤其是海外的中文媒体。

  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嘉宾们也对这次年会的召开充满期待,对中文报业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我这次来参会,是带着疑问来的。报业今后怎样发展,如何转型,我希望能够在这次会议中得到解答。”台湾《中国时报》发行人黄清龙坦言,他希望能在这次交流中听取一下其他中文报业同行的做法,从中得到启发。

  “我8年前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参加年会时曾经发表过演讲,今天又来到北京参会,感觉非常激动,见到了很多老朋友。”来自台湾世新大学的陈清河教授说,“这次会议主题是‘新时代的中文报业’,我认为这个‘新’指的是新的希望。对于报业如何应对新科技的冲击,新形势下报业如何调整转型,我们应该进行更多的思考。”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年会,相比上一次,这次人更多,在新的形势下,也有了新的命题。”美国《美华商报》社长周续赓说,“我在美国办报25年了,从一份只有16开纸张大小的月刊,到现在已经是4开80版的周报。未来,在美国的中文报业将有更大的发展,也会得到美国主流社会更多的关注。”

  新形势下媒体人应守正创新立破并举

  多位嘉宾表示,此次年会不仅参会人员更多,探讨范围也更加广泛。“我这次来参会,有很多新的感受。以前的年会大多是围绕报业本身进行探讨,这次话题的范围扩大了,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整体的大环境也进行了讨论,这让我收获很大,了解了最新的经济形势,掌握了最新的经济数据。”泰国《世界日报》发行人黄根和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关于《“六稳”与中国经济增长和中长期发展》的专题演讲引起了在场嘉宾的强烈共鸣。他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央明确提出“六稳”要求,给出了宏观政策调整的目标和方向。只要“六稳”做好了,经济就不会失速,就能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中文报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在当前的传播形势下,媒体人应当做到守正创新,立破并举,担当作为,要有所坚持,又要有所突破。”姜在忠表示。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会长、香港商报名誉董事长李祖泽说,面临复杂变幻的国际形势,新技术的兴起和新媒体的发展,中文报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纸媒的发展空间、传统纸媒与数字媒体的关系、媒介载体的发展方向、新闻立法等方面着重思考,进而推进中文报业与时代共发展,提升中文报业的传播影响力。”

  “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外部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中文媒体应当成为增进中外交流的桥梁。”瑞典《欧华天下》社长曹望恺说,“对待中外分歧,媒体能做的不是去改变别人根深蒂固的看法,而是需要增进彼此的了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更广泛地形成共识。”

  借助新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专题演讲引发了阵阵掌声。他介绍,近年来,故宫不仅利用新的科技制作了数字地图、故宫社区,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欣赏故宫的宫殿和文物,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海外文化传播活动,让世界各地的人爱上中国文化。“当我们文化机构拥有自信的时候,我们就能讲好中国故事。”单霁翔说。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来自各地的中文报业工作者都有着自己的思考。

  “我认为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首先是内容为王,报业还是专业的信息来源,这是当下很多新媒体做不到的。其次,我们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扩大我们的话语权。”陈清河说。

  “中国声音的传播首先是和中国的发展、复兴相关的。”黄清龙说,“另外还有两个方面很重要。首先,应该更多地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知道海外受众真正想知道什么。其次,应该更加理解和包容,不仅希望外界理解我们,也要更加理解外界,允许更多多样性的声音出现。”

  “我所在的当地有六七百万华人,我们现在不仅利用纸媒,也利用网络,积极地传递中国声音。我们目前上线了一个新的版面‘侨乡采风’,不仅把国内的发展形势包括最新政策传递给华人华侨,也对当地新移民的发展、各地商会的活动等进行传播。”黄根和说。谈到未来报业的转型,他表示,电子化是必然的道路。另外,《世界日报》以后可能会减少对一般性新闻的关注度,更加关注文化、旅游、生活等方面的讯息。

  “一位老华侨和我说,在美国,看英文报纸是为了生存,而看到中文报纸有了一种灵魂还乡的感觉。中文报纸在海外,不仅是新闻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周续赓激动地说,他们现在不仅做纸媒,也有网站、微信、APP等新媒体渠道。“对于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对报纸本身有一种精神上的依赖,是一份对故乡的寄托。未来,我们对于文化的追求要比对信息的追求更重。”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璀璨的会议大厅,100多位参会嘉宾聚精会神,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北京最美的季节,传递着中文报业人士关于媒体发展转型的深刻思考和真挚期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高速出入口“造景观”成地方新形象工程

记者了解到,一些高速公路出入口、城市重要街道路口等所谓的窗口、门面地区,正成为部分地方不遗余力打造“形象工程”的新的高发地。

·内蒙古新左旗:极寒之地的供暖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