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德国就业市场的“难民经”
2015-11-02 作者: 沈忠浩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由于边境管制,近期难民涌入不再气势汹汹,但德国境内涉及难民的暴力活动明显增多,极右翼势力频繁活动,民意出现分化,联邦政府支持率下滑……难民危机正在德国社会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德国应对难民潮一揽子法案10月24日提前生效,大规模难民遣返行动已被提上日程。不过,遣返行动难以治本。毕竟,按照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承诺,总有一批符合条件的难民会留下来,且不在少数。如何将这批留下来的难民安顿好才是治本之策,关键还是一个“融”字。在德国总统高克看来,融合,是一项比统一更艰巨的任务。

  相比意识形态上的融合,经济上的融合或许可以先行,而就业是一把关键钥匙。不过,德国就业市场的“难民经”不好念。

  德国工业界认为难民可以填补本地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缺口,为以实业为本的德国经济创造新繁荣,持此观点的不乏戴姆勒集团“掌门”蔡澈、德国邮政集团董事会主席弗兰克·阿佩尔等业界大佬。与之相对,当地失业者及右翼分子则仇视难民就业,认为难民会抢德国人的饭碗。

  德国联邦劳动局局长弗兰克·于尔根说,“我们的劳动力市场稳固且接纳能力强,但凡能说好德语并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可以很快找到工作。”

  德国雇主联合会主席英戈·克拉默指出,到2025年,德国的劳动力缺口超过650万。“即使我们将国内的劳动力完全调动起来,从中长期来看,德国会比现在更依赖专业技术移民。”

  于尔根和克拉默的话道出了难民融入德国就业市场的两个条件,一是语言,二是专业技能。只要二者兼备,似乎不难找到工作,德国就业市场总体上也不存在僧多粥少的问题。

  然而,要在成功拿到难民身份的前提下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并不容易,尤其是语言。过去一段时间,为了找到能用德语或英语接受采访的难民,媒体记者们往往煞费苦心。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米夏埃尔·许特尔指出,语言是难民融入德国社会最大的障碍,因此需要为难民开设德语必修课。

  难民中有多少人具备专业技能也尚无准确统计。不过,德国中小企业协会10月23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3000多家受访企业中,80%的企业认为难民无法快速融入劳动力市场;78%的企业认为,不足10%的难民能直接就业或参与职业培训;83%的企业拒绝聘用不会德语的难民。

  有趣的是,在大量中东难民涌入前,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4月份提供的数据显示,五分之一难民身份申请者持有高等教育文凭,三分之一拥有与德国社会相适应的专业技能。事实上,这些难民多为默克尔所说的“经济难民”,他们具备专业技能,但德国不欢迎他们。

  不仅是“经济难民”,一些在德国学习工作多年但尚未拿到“绿卡”的外国人也抱怨说,凭什么那些不懂外语、没有专业技能的叙利亚难民就能轻易地留下来?究其原因,在本轮难民危机中,德国政府的决策并非以经济利益为先,默克尔首先追求的也不是专业劳动力。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外来劳动力为联邦德国的经济成长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德国工业界寄希望于昨日再现时,恐怕需认清一个事实:难民不等于移民,本轮危机中留下的难民可能不足以为德国劳动力市场带来惊喜。若为吸纳外国专业劳动力,德国需调整的不是难民政策,而是整个移民政策。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天猫、1号店和亚马逊这5家综合性购物平台购买了智能手环和家庭装洗衣液两种商品。综合来看, 1号店在退货政策执行上表现比较差。

椰岛鹿龟等51家酒企陷“伟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