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值此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刻,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11月12日在北京召开。社会各界都对这次为新时期改革定调的全会报以殷切期望,希冀全会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指明方向和路线。
  《经济参考报》从2013年10月28日起推出一组特别报道——“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专家谈”,专访十多位国内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以当前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为切入点,请他们就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与突破口阐述观点、发表见解。
 
专家谈
经济升级版倒逼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实现经济升级的重要前提,显得尤为重要,也十分紧迫。因为不管是发挥市场的作用,还是向社会注入活力,关键的障碍还在政府管理本身,只有大刀阔斧地改革政府,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社会不需要的干预,更好地释放市场、社会的能量,中国经济的升级才有希望。我们必须有这样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改革面临历史性新突破
  我国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改革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实现历史性的新突破。以全面改革获取增长转型红利的关键,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由此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动力、释放增长潜力,以形成走向公平可持续增长的新格局。
 
打造未来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阶段转换与比较优势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些深刻变化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未来十年涉外经济领域改革要大力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善外部经贸环境,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供的新机遇,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地位,促进国内发展方式的转变。
 
对预算体制需做大手术
  在我国,预算收支不等于政府收支,是一个久治未愈的心腹之患。从正式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改革目标迄今,已有10年时间,尽管国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整合动作,逐步形成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险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四类预算的现实格局,但这一矛盾始终未能真正缓解,甚至有趋于常态化的倾向。
 
消除收入分配不公体制根源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要将消除收入分配不公作为中心内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与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由于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存在过度的政府干预,缺乏充分的竞争,受到信息不充分、法规不完善、市场垄断和分割、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的困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既未体现效率,也有失公平。
土地制度改革须制订时间表
  未来的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完善政策和相关法律,建立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可分离的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办法,遵循自愿、依法、有偿原则,地租归原土地承包农户,土地流转必须与原承包者签订合同。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核心
  张占斌认为,在最近一二十年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土地的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他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新”,首先要落在“人”上,这是新型城镇化的新核心。也就是说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核心,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发展只见物不见人的弊端,重点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金融转型须打破惯性思维
  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加大了金融体系转型的紧迫性,要求未来的金融体系能够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去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为此中国金融体系需要实现一系列转变,将重点为工业企业、大客户提供服务的偏好转向合理产业分布、均衡大中小客户。更有效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使产业自主创新。
双轨不破 社保改革难推进
  正是因为在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建设上还存在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公平问题。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各种声音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双轨制”的不满,进而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去年的测算隐性债务、投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很难进行下去都与此有关,可以说,“双轨制”不打破社保改革很难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