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币值之争
2011-11-17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技高一筹:美元宽松与紧缩
  面对如今世界经济错综复杂的形式,美国的货币政策也是日新月异。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为了助推经济发展,美国人推出了新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这一政策引起外界的共同关注,美国人这种开着直升飞机向全世界撒美元的行为,其目的是向全世界转嫁美国的债务危机。被美元牢牢绑架的各国政府不得不为此埋单,各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剧增。我们不禁想问一句,这种无耻行为美国人到底还要干多少次?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也称之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利率接近或者达到零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购买各种债券,向货币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由中央银行通过
  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
  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这样一方面有助降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降低银行同业隔夜利率,银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舒缓市场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银根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时,货币有贬值倾向和风险。
  在定量宽松货币的政策支持下,银行通常会在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其余的资金用作贷款,这样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应,即存款倍数效应,举例来说就是,假设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是15%,量化宽松每创造$10,000,可产生的最终货币供应为$150,000。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向本土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大大降低借贷成本,最终方便借款人。
  定量宽松货币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可以实行的,因为量化宽松并不是像很多人形容的“开机印钞票”,而通常只是调整电脑账目。一个国家要想实行量化宽松,最根本的条件是必须对其他货币有控制权,所以,像欧元区的很多国家就不能单方面推出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措施的出台,一般是一国以减息来增加货币供应行不通的时候,其中央银行会选择在利率接近零的时候推出此项措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首先尝试这种政策的国家是日本。2001年时,日本央行采用了一个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即,在零利率基础上实行进一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其做法是将大量超额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中,使长短期利率都处于低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应对出现的通货紧缩。2007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和英国都选择了以量化宽松作为金融政策以减低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2007年底次贷危机开始起,美国的金融市场收到了严重的打击。很多著名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要么倒闭,要么被大量注资收归国有。美国开始试图通过注资金融业来消除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但结果不甚理想,至此全球性经济危机终于爆发。在美国经济步入十字路口的时候,刺激经济发展成为首要任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美国的对抗金融危机的选择。
  美联储在宣布将利率维持在历史最低点之余,先后采取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第一轮是从2008年11月到2010年3月,美联储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抵押债券和国债,以维持低利率刺激经济。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于去年11月推出,按计划到2011年6月底前的8个月期间购买美国国债6000亿美元。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1)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国家将购买政府支持企业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房利美、房地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2)2009年3月18日,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009年的采购额最高增至1.25万亿美元,机构债的采购额最高增至2000亿美元。另外,为促进私有信贷市场状况的改善,美联储还决定在未来六个月中最高购买3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证券。
  (3)2009年11月4日,美联储在结束利率会议后发表政策声明宣布,决定购买总计1.25亿万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价值约1750亿美元的机构债。美联储指出,机构债采购额度的减少与近来的采购速度以及市场可获取的机构债数量有限有关,这些证券和机构债的采购预计将在2010年第一季结束前完成。
  (4)2010年4月28日,美联储在利率会议后发表政策声明中没有提及购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机构债问题。这标志着首轮定量宽松政策正式结束,经统计,首轮定量宽松总计为金融系统及市场提供了1.725万亿美元流动性。
  (5)2010年11月3日,美国宣布了开启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在2011年6月底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以提振经济。
  比较两次宽松货币政策可以看出,第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源自美国利美、房地美破产,次贷危机横行,美国大型银行投行无力自拔,需要政府出面来干预和拯救美国经济,可谓迫不得已。而第二次美国经济已经在第一轮经济刺激下有所缓和,虽然失业率仍处于高位,但出口力度已经有大幅增强,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也已经大大缓解,所以,当美联储宣布发行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时,即便是货币发行量远小于第一次,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很大争议。
  美国连续两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人士称,这标志着美联储已经从“间接发钞”变为“直接印钞”。他们分析认为,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体系中,美元的发行是以美国国债为唯一抵押物,只有美元的发行绑定美国国债,政府才能制约私人金融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联储是间接发钞;而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就是以金融系统内部的不良资产作抵押发行美元。至此,美元发行在摆脱了黄金的控制之后,终于又冲破了美国国债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美国本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历史意义堪比当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其实,美国这么连续地实行这种被金融界成为“非传统手法”的货币政策,从根本上来说是试图通过美元贬值来转移国内经济问题长期治理无方的窘境。众所周知,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激烈纷争的焦点是谁把美国经济搞得好?有时为了能刺激经济内需,连对外发动战争都在所不惜,可见两个政党争夺白宫的砝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和非议把经济搞好。但目前的现实表明,次贷危机后,美国直到现在还没有出台一个非常有效的经济政策,以帮助其走出低迷,而如果选择美元贬值,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转移国内矛盾的目的。
  第一,美元贬了值,可以促进国内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并且增加出口行业工人就业。事实也证明,美国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消费数据已经回升,实体经济开始好转,根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2月的制造业指数呈上升趋势,新订单指数从2010年11月份的56.6攀升至60.9,连续第17个月扩张,另外,美国非制造业活动正在急剧扩张,其指数由11月的55.0上升至57.1,而原来的市场预期是55.6,创2006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另外在就业方面,美国2010年全年企业裁员数量是1997年以来最低,失业率从9.7%下降到9.4%。一连串的硬数据显示,美国两轮的量化货币宽松政策的效果对美国经济来说是显著的。
  第二,刺激美国对外贸易,减少贸易逆差,同时减轻未来偿还债务的负担。
  对外贸易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后,美元贬值会刺激出口反弹,使美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美国ING投资管理公司分析师布莱恩?劳伦斯 (Brain Lawrence)早在1984年出版的《美国能够竞争吗?》一书中,就一语中的地指出,美国制造商只要在改变汇率的帮助下就能够进行有效的竞争,换句话说就是,美元贬值会增强美国的竞争力。从2006年以来,出口已经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贡献1500亿美元,能够抵消次贷危机造成的1700亿美元损失的大部分。
  截至2006年,美国的对外负债额高达30273亿美元,从规模上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而一旦美元贬值,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会上升,这样就变相的使美国外债相对减少。美国《经济学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美国外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3%,而且这些外债大部分是以美元标价的,美国政府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减轻外债压力,变相的“赖掉”部分外债。
  第三,美国政府财政赤字非常严重,在通过财政扩张政策刺激经济 “捉襟见肘”之际,宽松货币政策无疑成为首选。
  为了扭转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奉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力图通过扩大公共投资直接刺激社会最终需求。但是,日积月累的高额财政赤字日益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可持续。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美国联邦政府的收入为1.589万亿美元,支出为2.675万亿美元,使2009年财年的前9各月的财政赤字就高达1.086万亿美元,是2008年财年同期的3倍多。另外,美国的许多地方政府也是负债累累,财政赤字严重,所以,如果美国如果继续大幅度的扩大财政赤字,财政危机也就不远了。
  美联储无奈之际开始试图通过连续10次降低利率来刺激国内总需求,扳回经济衰退的事态,但收效甚微,零利率政策在刺激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方面没有发挥预期效果,对总需求刺激效果也不明显,在美国经济越来越走入通缩的阴影下,美联储只能使出杀手锏——对货币政策实行量化宽松。
  当然,必须看到,虽然美联储通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而导致的“弱势美元”保持了很长时间,使通货膨胀有了抬头之势,尤其是在2011年第一季度,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在内的消费价格指数按年率上升1.5%,升幅高于2010年第四季度的0.4%。当季整体消费价格指数上升3.8%,升幅明显高于2010年第四季度的1.7%。由于美国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在没有更好投资去向的情况下,很多就选择了投资大宗商品,致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实行第二轮货币宽松政策的下半年,美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首次预估值按年率计算实际增长1.8%,远低于市场预期,美联储见状也将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原来预计的3.4%至3.9%下调为3.1%至3.3%。所以,有很多学者分析,在6月底美国第二轮货币宽松政策实行结束后,美国可能不会再去选择这种“非传统”性经济刺激政策。
  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世界货币储备的发行国,美国接连两次实行超常规的量化货币宽松政策,必然将通过汇率和利率的波动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和进出口,从而将其货币政策的影响外移到与美国存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必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自美国2010年宣布实行第二轮的量化货币宽松政策后,世界各地的批评声就不绝于耳,各国为什么批评美国?随着2011年6月的到来,各国的学者专家又开始忙碌于推测、分析美国是否还会推出第三轮量化货币宽松政策,大家又在紧张什么?
  早在20世纪70年尼克松时代的美国,其时任财长就对美元与世界的关系做过这样的概括,“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如今时代变迁,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句话依然在被现实所印证。
  美联储为了拯救美国经济,开启了量化宽松政策的潘多拉盒子,第一轮之后,美国就成功地使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下跌了17%。但金融全球化的世界,其他国家怎么能躲得开金钱的诱惑与洗劫呢?在这场财富大规模转移与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只有美国才是赢家。
  美元是目前最主要的世界储备货币,各国外汇储备中最多的就是美元,美元贬值缩水了,也就相当于其他国家的财富也缩水了,各国在为美国提振经济买单。购买美国的国债愈多,损失也就越多,在外汇储备中美元占的比例越多,丢钱也就丢的越多。
  美国的量化货币宽松政策中创造性地增加的美元,会导致出口国家的成本增加和本国货币升值,如果本国货币升值的幅度低于外国商品的涨价幅度,那么将引起企业的进口成本上升和工人工资上涨,从而引发通胀。事实也证明,美国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美联储17次得降息,造成了国际流通中美元的过剩,推升了原油、粮食、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通胀现象已经隐隐出现。所以,美国的量化货币宽松政策通过进出口贸易进行国际转移,多发行的货币通过价格转嫁给与美国存在贸易往来的国家,而这些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威胁。
  很多专家分析,美国实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为了制造一个美国牌的“泡沫”,“享用”“泡沫”的不是美国而是别国,目的就是通过“泡沫”所形成的需求,短期来带动美国的经济复苏,中期来为美国创造新的就业;长期来促进美国结构性的改革。奥巴马用建造“岩上之屋”来形容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即,让美国经济能够从前10年建筑在虚拟经济的沙滩上,能够回归到实体经济坚实的岩石上的结构性转换。
  但美国这个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是离不开美联储开动印钞机贬值美元这些行为的,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为了规避持有资产的贬值,纷纷将手上持有的美元兑换成其他有升值趋势的货币,继而进行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投资,最重要的两种方式不是股市就是房地产。一笔笔大笔的资金进出,容易产生宏观的金融风暴,而且热钱的大笔集中涌入会刺激投资者对外币继续升值的期望,反过来驱动更大规模的流入,造成螺旋式的影响,房价上升、大宗商品价格高升,资产泡沫增加,股价催生新一轮泡沫,从而虚假经济繁荣现象形成,进一步加剧市场投机之风,泡沫越来越大。
  以实例看看这种“泡沫”的代价吧!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日元从签署1985年《广场协议》后就开始大幅升值,日本人均GDP是美国的64%左右。发展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最高点,此时的日本人均收入是美国的人均GDP的1.5倍。到了2010年,日本的人均GDP是美国的87%左右。所以,美元的贬值救国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国的经济进入了新经济的繁荣,顺利地进入到稳定增长的渠道,但承担责任的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国制造的“泡沫”一旦破灭,对别国的经济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摆脱困境。
  所以,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不久,就遭到了德国、巴西、南非和中国等国家的政府官员批评。在2010年11月召开的G20峰会上,批评美元政策的“火药味”已经非常足了,美国可谓四面楚歌。美国在国际经济货币政策方面,第一次遇到了“一边倒”的批评之声,而且美国几乎所有的盟国,除了日本,都没有为美国辩解,其中德国总理默克尔直指“美国的量化宽松给世界经济添了更多的麻烦”,德国财长直截了当地表示“你这个货币宽松政策是非常的愚蠢”。但是,各国政府也只能是过过嘴瘾,在美元的强势压制下,他们还是为美国人的债务买了单。
  2011年8月8日,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股市暴跌。欧洲债务危机的困扰,美国的财政紧缩,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美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境地。但是,狡猾的美国人依旧掌握着美元世界货币的主导权,他们不会好心地为各国经济大开方便之门。在美国人没有谋划好如何在其中取得最大利益之前,美国的第三轮货币宽松政策对于整个世界来讲,依旧是镜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


12345678910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这些书告诉我们如何读书 2011-07-25
· 揭秘外国人是怎样读书的 2011-06-03
· “欢乐课外活动营”六一主题读书活动 2011-05-31
· 世界读书日,别让书虫独自狂欢 2011-04-26
·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011-04-2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