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两会是“十二五”的起点,而1986年的两会则是站在“七五”的门槛上。
“七五”期间面临的是堆积如山的改革任务“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则是如何让社会各阶层分享改革成果的巨大任务。
1986年4月13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两万七千字中的四个字》的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侧记。改革、开放成为当年代表们谈得最多的4个字。而在4月12日,本报也安排了一个整版报道各地代表对于“七五”计划以及“改革”的体会和建议。
事实上,各界代表对于“改革、开放”的关注和热议,正是基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经济难题。“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而“七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我国经济体制的格局和国民经济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以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七五”期间是新旧体制在转轨过程中并存与冲突的时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七五”计划指出,五年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二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同时,计划还制定了详尽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五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另外,“七五”计划还对工农业产品产量、全社会货运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划。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已经编制和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攻坚时期,中国再一次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
相关链接:二万七千字中的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