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见证两会30年
2007年:审议通过《物权法》
  2007年3月17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的消息,突出报道了大会通过《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而事实上,本报在16日就已对两部法律的修改情况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历时13年的制定过程,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多次审议,从起草到修改再到正式颁布实施,《物权法》一直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物权法》的制定,既涉及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又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以人为本
  2004年3月15日,《经济参考报》在头版和三版重点报道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从表决到通过的整个历程。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赞成2863票,反对10票,弃权17票”,高票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这是对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宪法的第四次修正,征地补偿入宪、私有财产入宪、人权入宪,“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修正的宪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第五波”
  2003年3月11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刊登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见证了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当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商务部。
1998年:中国在抗击金融风暴中走向成熟
  “我们必须做到这些,因为这不但关系着中国的发展,也关系着亚洲的繁荣和稳定。”这是1998年3月19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当天,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答记者问时对于中国当年经济指标“一个确保”的表述。《经济参考报》在3月20日的头版和二版全文刊登了朱镕基总理的答记者问。这“一个确保”的承诺,对正处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的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整个亚洲经济的稳定也起到重大作用。
1992年:兴建三峡工程决议在争议中通过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4月4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刊登了这一消息。尽管消息很简单,但实际情况是,这一决议的通过是相当艰难的。而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一项工程的决议,这在我国也是第一次。三峡工程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就与争议相伴。
1988年:国企“两权”分离写进企业法
  1988年4月16日《经济参考报》第二版全文刊登了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顺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其中企业法的颁布更是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国企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在国企改革的初级阶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86年:一个关于改革的“七五”计划
  今年的两会是“十二五”的起点,而1986年的两会则是站在“七五”的门槛上。“七五”期间面临的是堆积如山的改革任务“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则是如何让社会各阶层分享改革成果的巨大任务。1986年4月13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两万七千字中的四个字》的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侧记。改革、开放成为当年代表们谈得最多的4个字。
1985年:首次报道国家预算报告
  1985年3月29日的头版,《经济参考报》刊登了当时的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在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宣读的“关于1984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1985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的报道。这一天,对于《经济参考报》来说是特殊的,因为这是本报关于“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国家预算草案报告”的首次报道。在这首篇报道中,1984年仅1465亿元的国家财政总收入令人印象深刻。
1982年:两会报道历史始于两枚印章
  左边的这张报样是1982年12月10日《经济参考》(《经济参考报》前身)的一版,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靠近头版头条的位置有两枚篆刻印章,内容是“庆祝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以及“热烈欢呼新宪法庄严诞生”。1981年7月1日创刊的《经济参考报》正是以这种独特的形式第一次报道了两会。用篆刻的形式来参与两会、报道两会,在财经媒体的报道历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