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英]王志浩(Stephen Green),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蛰伏上海。至今仍在学中文,这是一场永无尽头的战争。
  王志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府系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在复旦大学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作访学研究。加入渣打之前曾任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亚洲项目主管及《经济学人》旗下《The World in…》杂志编辑。曾在肯尼亚和莫桑比克乡村从事扶贫、发展援助和支教工作两年。已出版的英文专著包括China'sStockMarket(Profile Books/The Economist,2003),以及Exit the Dragon:rivatization and State Control in China(Blackwell,2005)等。
 
  中国就像一面多棱镜。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是五千年文明积淀和荣辱史造就的数不尽的符号,它们鲜活、灿烂,却充满迷思;在中国人眼中,伟大祖国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成为东方巨龙再次腾飞的标志。然而,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30年改革奇迹的宏伟篇章,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如管中窥豹,又如身在庐山,只见一斑而难获全貌。
  《大国经济之路》借助全世界名家关于中国最有深度的研究,结合作者多年来对中国经济的实地走访和切身感受,探讨中国经济当前或未来几年最紧迫的问题。书中既有对上启两宋、中承明清、下迄当代的中国经济史的开阔叙述,又有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可靠性、中国乡村贫困现状如何评估等具体问题的细致解剖;既有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和忧思,也有对中国参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客观评估和中肯建议,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大国经济之路》既在庐山之内又在庐山之外描绘变化中的宏观中国和细节中国,让我们这些即便身处“庐山”的人也能更清楚地认识“庐山”真面目。
  对于增长的根源,王志浩认为,第一是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变小,市场做大,这是王志浩详述了中国自秦朝以来的经济史之后得出的结论。和改革开放这30年一样,他认为中国在宋朝时期取得大的经济成就,也正是这个道理。第二,是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来帮助企业,创造出一种政府官员“嵌入”私人部门的特殊关系,对内创造税收、补贴、土地等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外创造出口、汇率等有利的政策环境。
  对于中国经济的潜在问题,王志浩则敏锐地发现并论述了收入差距、中国乡村、储蓄过剩、潜在财政赤字这几个顽疾。他还提及,中国一些理想,比如人民币的国际化之类的,在未来的几年将只是“几小步”的量变,而实现不了国际储备货币移位的“质变”。这是一些深刻的结论。【阅读全文】
  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是若干个符号:龙、长城、故宫、方块字、兵马俑、三国、鸟巢、水立方、中餐,姚明……在伦敦Water stone 的书店里,这些符号构成了关于中国旅游书籍的斑斓封面。而由这些符号来认知中国,类似盲人摸象。海外就有一些研究中国的专家,把他们眼中的中国符号排列组合起来,绘制成了生动的中国图画。如果电脑里有一幅中国的地图,轻轻回车,就可以在浮光掠影中零星地领略不同的中国。这些熟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人,常常被称为“中国先生”。这类人我们见得多了去了。所以,当此类“中国先生”对中国经济社会表达看法时,我们往往会说“不对吧,其实你不了解中国”。【阅读全文】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先生的标志性名言,也是他心目中具有价值的学术境界,更是许多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精英的终极目标。但考诸历史和现实,达此目标简直难于上青天。何也?多年来笔者常常思虑这个问题。最近拜读王志浩先生的《大国经济之路》,忽然开悟了:要达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境界,原来也很简单,只要你超脱于中国的语境,独立于庐山之外,你只要遵循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你就能穿越政治宣传辞令的浓浓迷雾层层路障,并最终得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向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思想产品。
  本书作者王志浩,其姓名虽然很中国,但其人却是白皮肤、蓝眼睛的英国人,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系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那么他的这本定稿于2009年11月的研究中国经济的《大国经济之路》对中国读者有什么价值呢?这正是本文要告诉各位读者朋友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