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以人为中心的大国
    2009-10-2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怎样做大国》薛涌著

    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

    有硕大的GDP就是大国吗?中国制造业难道摆脱不了“衬衫经济学”?中国能打造出世界金融中心吗?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感、危机感与责任感?胸怀伟志、倾力民生、革除弊端、人重物轻、大国小业,泱泱大国根基何在?作者十年磨一剑畅论国家强盛之道。
 
    今年是“计划生育”被列为基本国策并开始严格推行的30周年。也就是说,1979年出生的独生子女,今年已经到了或者快到了“而立之年”。以“80后”为先锋的这代人,不仅正在成为中国的主要劳动力,而且也已开始生儿育女、为人父母。他们成为了中国公民的新主力,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本书讨论的是中国的大国战略。这种战略的大国观,核心是人。既然以人为中心,就必须谈人口。这里,不妨将未来的视点设在2031年。没有这20多年的时间跨度,就看不清今天所发生的这一切的历史意义。
    这样假设的时间视点,当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我是1961年、也就是“婴儿潮”的中段时期出生。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代表着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代。2031年,我正好70岁。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时我即使有幸活着,也早该与世无争了。但在现代社会,人均寿命早已超过了70岁。为70岁以后的生活打算,早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所以,虽然现在离那个时刻还有20多年,我不妨站在70岁的假想点上,以个人的视角来遥想下那时的中国。
    让我继续假设下去……
    我70岁,我的“老伴儿”68岁。我们的女儿32岁,她的先生35岁,他们有一个5岁的女儿。另外,女婿父母双全,两位亲家因为不像我们这样晚育,可能还不足60岁。其中,女婿可能还有位外婆健在,已经85岁高龄。这样,在以女儿、女婿为核心的大家庭中,有两个劳动人口,6个被抚养人口。
    这样,两个劳动人口、6~7个被抚养人口的家庭结构,在那时中国的大城市中应该是很常见的。
    这就是未来中国人的现实。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这种地位的实现对中国而言并非难事,也并不新奇。从宋代到清末,中国就已经当了几百年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维持了至少一千多年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则可能很快就会失去。到2030年,印度就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表面上,这一变化意味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最近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为这一政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孩子少了,被抚养人口少了,教育开支少了,中国可以全心全意地把资源投入经济建设中。有人算了一笔账:全面推进计划生育30多年,使中国人少生了3亿多人,仅社会抚养费就节约了7万亿元人民币。但是,这些人往往忽视了,这样做的代价是未来几十年的人口老化。
       世界卫生组织有个衡量人口老化速度的尺度,即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7%增长到14%所用的年份。法国是从1865~1980年间完成了这个过程,用了115年,美国将在1933~2013年间完成这一过程,共需69年,日本是迄今为止衰老程度最快的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在1970~1996年间用了26年时间走完了这一过程。而中国将和日本一样,在2000~2026年期间用26年达到这样的老龄化。看看日本就会明白,因为用26年走完了美国需要69年才能走完的过程,虽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国民所得超过美国,但是90年代老龄化的负担,使其进入了所谓的“平成不况”,经济停滞,甚至出现过负增长,2008年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仅为34100美元,和美国(46859美元)已经不能同日而语。美国因为其出生率在发达国家中较高,加之不断引进年轻、生育率高的移民,未来几十年(特别是在老龄人口比例达到14%后)人口老化速度将减缓。与此相对,中国在2026年65岁老年人达到人口的14%后,还会像日本一样继续急速老化,人口要比美国变得更老。日本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对中国来说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一个老龄化的国家和一个年轻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经济战略。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强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济起飞和一些石油国家的繁荣有着非常类似之处,那就是依靠资源发展。只不过中国的资源不是石油,而是人力,是被外国人描述为“庄稼”一样的老百姓,你只要收割就行了。但是,这些资源很快就会枯竭。当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一代成为主要劳动力、他们的父母退休后,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就会消失。一个大国的经济战略,当然要为二三十年后的人口现实设想。
    日本经济起飞25年时,已经创造了一批世界级企业、世界级品牌,并将日本转化成了高工资、高福利、高附加值的“三高”经济机器。这种建立在高技术之上的经济,每件产品赢利都比较多,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每个日本的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比较多。这样,当人口老化、劳动力供应减少后,因为每个劳动力的产值较高、能够拿出来帮助他人的份额较大,就大大缓解了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对经济的冲击。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后,依然能够以几乎是世界最老的人口维持其经济竞争力的原因。
    反观中国经济起飞25年时,则基本没有世界级的企业和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大多只能在别人的牌子底下搞利润最低的来料加工。即使是优质的“国产”产品,关键部件也基本是进口的。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速度,和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是一样的。中国靠什么缓解日本式的老龄化冲击?如果日本以如此高附加值的经济都无法避免90年代以来的衰退,等待中国的将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现在仍不思索以后就会追悔莫及。

  相关稿件
· 我国成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 2009-10-23
· 中国应准备承担更大国际责任 2009-09-28
· 巴西正踏上大国崛起征途 2009-09-18
· 中国成世界第一商标大国 2009-09-17
· 6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 200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