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十八罗汉”创业
    2009-09-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马云十年》

    张刚著

    中信出版社2009年9月

    200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十周年的日子,也是马云45岁的生日。此书作者通过多年来与数十位阿里巴巴高管、员工以及马云朋友的深度访谈,试图对阿里巴巴十年的历程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全面揭示马云成功的秘密。
    马云所谓的“敏锐直觉”到底来自哪里?马云是如何管理并利用其人脉的?阿里巴巴10年来为何没有建立起“职业经理人文化”?阿里巴巴“十八罗汉”的“突然政变”,其真实原因是什么……外界的诸多疑问,此书将一一剖析。

    1999年2月20日,大年初五。像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杭州依然沉浸在浓浓的喜庆年味里。
    在西湖区文一西路湖畔花园的一所普通住宅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15个人聚拢在这里,又是演讲,又是录像,又是拍照,他们正酝酿着一次创业,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次员工大会。
    会议的主角,当然是激情澎湃的马云。
    “现在,你们每个人留一点吃饭的钱,将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讲得兴起,马云掏出兜里的钱往桌上一拍,“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但是,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大家此后一共凑了50万元,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而且,“你们只能做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我得另请高明。”马云还对自己的妻子、同事、学生和朋友要求说。
    实际上,当马云和盘托出他的B2B构想时,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论。当时,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如果想做外贸,可选择的渠道似乎只有广交会。马云的想法说来也很简单,做一个BBS(网上论坛),让那些中小企业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以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反对者则认为,应该效仿雅虎和声名渐起的新浪,做一个门户网站,理由也很充分,大家都去做,证明大家都看好。但最终,马云的逆向思维发挥了作用“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马云凭什么如此自信?事实上。这与他的前几次创业有关。自1994年年初“玩票”似的创办海博翻译社之后,“而立之年”的马云就一直梦想着花10年时间去创办一家公司,然后再回学校去教书。他不仅仅是想想而已,一年后,他果真辞职了。在辞职之前,马云就创办了“中国黄页”———这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网站。
    在离开中国黄页之后,马云去了当时的外经贸部,在其所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出任信息部总经理,并成功建设了国富通、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网站。网站也创造了“当年创建,当年盈利”的奇迹,纯利润高达287万元。
    马云后来选择去做电子商务的想法,无疑跟这次的成功实践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房间里,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创始人并未聚齐。当时,戴珊正在老家海南过春节,孙彤宇、彭蕾也身在重庆。当然,通过电话连线,他们三人并未错过马云的精彩演讲。
    事实上,即使在场的14位听众,也并不像后来坊间所称的“深深被感染”“信心十足”“目光坚定”,当时负责照相及录像的金建杭说“照片里大家眼神是怎么样的?都是迷茫、空洞的。”
    迷茫的原因是,马云讲到了三点愿景:第一,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以一个人较为理想的寿命为参照,后来改为102年,原因在于,从1999年算起,到2101年将横跨3个世纪);第二,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金建杭回顾说“对我们这10多个人来说,提出做80年的公司,我们觉得这个目标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离我们那么远。说全球十大网站,打死也没有人相信,就凭10多个人,你要做全球十大网站之一?人家可都是几十亿美元的投入!所以也觉得不靠谱。只要是商人就要用阿里巴巴,这个比较合适,但这也是永无止境的目标。”
    在快乐而忙乱中,阿里巴巴也在一点点发展。阿里巴巴上线第一天,就有了几十个客户,不久,每天能增加一百多个客户。当时,有人还专门用日记本记下每天新增的客户数量。半年下来,居然积累了两万个客户。
    快乐归快乐,最困难的日子也悄悄来临。金建杭回忆说,大家凑的50万,本打算坚持10个月,但没过几个月,就一分不剩了。于是,创业者们不得不熬过了两个月没钱、没盼头的日子。“我们打车,一看是桑塔纳,本来手都举起来了,就跟人家出租车司机聊上几句打发过去,直到看见夏利才坐上去。”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马云居然还拒绝了38个投资商。理由很简单,那些投资太过短视或功利,甚至要直接干预经营。“这种信心也好,这种对未来更长远的设计和考虑也好,我想很多企业家很难做到。很多企业为了活过那两个月,可能就引进一下再说了。马云不是这样,宁缺毋滥。”这让金建杭无比感佩。
    不过,得益于蔡崇信在1999年10月的正式加盟,这种“资金饥渴”并未持续太长时间。
    阿里巴巴上线后,在华尔街混迹多年的瑞典银瑞达集团(InvestorAB)副总裁蔡崇信听说阿里巴巴后,立即从香港飞赴杭州,想洽谈投资。在跟马云深谈了4天后,这个拥有耶鲁大学经济学及东亚研究学士学位、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台湾人做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加盟阿里巴巴。值得一提的是,蔡崇信放弃的是70万美元年薪和国际投资公司的稳定工作,在阿里巴巴,马云给出的价码是月薪500元———1995年前后,就连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都能轻松拿到这个数。
    早期的创业者亦深深记得,在湖畔花园炎热不堪的夏夜,满脸汗水的蔡崇信对着白板向第一批员工讲股份、讲权益,并拟出18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让马云等“十八罗汉”签字画押。据此,有人分析认为,马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若没有蔡崇信这样的人加盟,阿里巴巴或许注定会是一个家族企业,并以所谓“感情”、“理想”和“义气”来维系团队。蔡的到来,让阿里巴巴从一出生就逐渐正规化、国际化,并将“十八罗汉”的团队利益捆绑在一起,至少维系了8年的创业激情。

  相关稿件
· 马云携手尤努斯开办“穷人银行” 2009-09-25
· 马云:让银行来敲我的门 2009-09-18
· 马云和电子商务能拯救中国制造业? 2009-09-17
· 马云:未来20年属于中小企业 2009-09-15
· 《左手马云,右手唐骏》 20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