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交易市场火热 企业如何分羹?
    2009-08-30    作者:姚炎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中国没有被《京都议定书》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中,但中国却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志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合1900亿美元,全球碳交易在2008年至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500亿欧元。尽管增长潜力巨大,碳交易将成为国际市场下一轮最大的热点,但是现在排放的仅一部分被法律约束。
  据记者了解,中国现在还没有碳交易市场,虽然碳交易市场内剩余排污权市场,但是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必须参与构建碳市场。因为第一,由于没有碳市场上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在碳交易问题上,中国为什么没有定价权?从纯粹经济的角度看,碳市场中的定价权取决于碳排放权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博弈结果,即均衡价格;中国作为全世界拥有碳排放权最多的国家——即碳市场中碳排放权的供给者——是均衡价格中的最重要的博弈方,如果在定价博弈中,采取“集体失语”的态度——即放弃话语权的态度和做法,那等于自行放弃定价权,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我们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我国没有石油定价权这个教训不能重演。第二,碳市场具有连接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的功能。参与构建碳市场,一方面可以成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体系构建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解决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瓶颈——绿色技术应用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碳交易市场机制,借助绿色利益驱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一环境交易所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在碳交易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买方卖方都有很大的风险,做一个买家,很可能我用国外的气候交易所,通过国外这个市场的价格发现,通过我的套期保值来保护我自己,我可能要买的是两年后的CER(碳交易现货)的指标,那我今天就可以通过这个厂来锁定价格。但是交易的时候买家都在套期保值保护自己,好像没有看到卖家利用这种金融工具来锁定未来的价格。希望在将来,中国的卖家也能够通过一些现代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自己。
  对于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国际碳市场的变化,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中心官员陈波告诉记者,2012年之后的演变是存在不确定性的,从政治来说,各个国家都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成本去讨价还价,没有人会希望看到最后崩盘、大家谈不成的结果。从经济上讲不管是政府还是公共部门等等都已经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去进行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从资本上来讲已经投入很多也不希望这个投入打水漂了,他们也会积极地去推动2012年之后的进展,从整体来看已经是大势所趋,已经成为没有人能够对抗的趋势了。现在呼声比较大的就是朝着更大规模的规划类的CDM项目及行业减排的方向去发展。这个思路还不是特别清楚,但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我本人对2012年之后的碳交易是非常乐观的,因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英国提出低碳经济之后在欧盟得到认可和实施,美国现在提出来的“清洁能源经济”,虽然官方的提法不是低碳经济,但它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已经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美国态度非常积极地和中国进行双边的谈判,其中重要的一块就是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上个月刚刚签署了MOU。现在整个世界的形势是乐观的,经济危机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各个国家共同谋求的。
  目前碳交易已经得到大部分国家的普遍认可,包括美国已经把碳交易都作为了一种引导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一种金融工具。国内像碳交易所的成立,几大银行也开始成立了关于碳交易的部门,说明国内也已经意识到了碳交易的重要性。”陈波对记者说。
  相关稿件
· 碳交易的两种型态 2009-08-28
· 世界主要碳交易市场 2009-08-28
· 碳交易的三种机制 2009-08-28
· 碳交易的产生根源 2009-08-28
· 什么是碳交易 200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