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北京搞成“山寨版巴黎”
    2010-07-23    作者:裴钰    来源:中国青年报

    美国作家海明威写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巴黎的文化旅游拥有全球的影响力,人们常常把巴黎当做北京文化旅游发展的理想样板,现在,北京有很多地标和地产项目标榜“巴黎”、“左岸”等理念,更有甚者干脆建议将什刹海建成中国的“巴黎左岸”。
    这股弥散在北京上空的“巴黎风”,实质上是会把北京搞成“山寨版巴黎”,仅仅在表面上低层次地仿制,生搬硬套,从而造成传统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什刹海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地处“旧城古都的核心旅游区”,定位为“士大夫和民俗文化”。根据调查统计,境外游客到访什刹海的主要动机,逛胡同居第一位(为46.9%);去恭王府次之,为43.9%,正好和什刹海定位相吻合。所以,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而不是去山寨一幅巴黎左岸的图景。
    借鉴巴黎是必要的,关键是借鉴什么。
    北京的文化旅游到底哪里不如巴黎呢?其根本在于,两地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不同。同为首都和世界遗产城市,巴黎是典型的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开发模式,而北京则是典型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开发模式。
巴黎重视区域的旅游消费,北京计算景点的小收益。巴黎大打世界遗产“免费牌”,巴黎圣母院大门票免费,仅钟楼收费,而塞纳河两岸也免费开放,仅此两地每年就吸引游客近3000万人次。慕名而来的巨量客流,被有序地引导在巴黎市内进行消费,既充分释放了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又有力刺激了区域的旅游消费。卢浮宫每年接待游客大约600万人次,从不卖天价的快餐饮料。论景点收益,巴黎圣母院远远赶不上故宫,而论区域旅游收入,北京却远远赶不上巴黎。北京市区有42个巴黎市区那么大,文化遗产数量是巴黎的两倍,但北京年旅游总收入仅为巴黎的三分之一。
    巴黎面向游客的服务项目和休闲消费场所远远多于北京,极大地刺激了现代服务业。在巴黎,游客咨询中心的数量约是北京的12倍,餐馆、咖啡馆等游客休闲场所的数量是北京的40多倍,休闲公园的数量约是北京的16倍,高尔夫球场的数量约是北京的3倍。如今,巴黎和北京的年接待游客总人次大致相当,巴黎市面积虽然小得多,但游客却能充分享受,流连忘返;而在北京,不少游客却感到人山人海,匆匆而过。
    巴黎人文旅游的核心价值是维护城市的核心品牌形象,在城建开发中,坚定不移地保持城市的传统面貌和基本形态,新城建项目选址慎重,保持其和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
    笔者认为,“山寨巴黎”之风或对个别地产项目有利,或能为个别景点增加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收入,但不利于北京的文化旅游发展。近十年来,北京旅游品牌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连续下降,被上海、广东等省市赶超。北京每年接待外国游客人数占全国的比例,从1990到2005年下跌58%,从1990 年的36.5%下降为2005 年的15.4%。而上海在2005年的接待比例是18.8%,成为外国游客首选的中国旅游目的地。
    在“2005年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调查中,抱着“休闲度假”目的的境外游客会首选广东;“商务”目的的会首选上海;以“会议”为目的,会首选上海;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文化/体育/科技/交流”为目的地的首选是广东,这个指标本来在2001年是北京坐“头把交椅”的。
    在未来“十二五”期间,北京应该学习巴黎旅游的文化里子,勿学“山寨”巴黎的皮毛,切实转型为休闲度假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力兴建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和休闲设施,恢复古都北京的基本形态和品牌魅力,唯有此,才能在未来“十二五”期间,真正促进和保持北京经济的高增长。

  相关稿件
· 城市公用事业中政府的角色 2010-07-21
· 105个城市二季度地价同比增9.29% 2010-07-19
· 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区域中心小城市 2010-07-19
· 推进城市化需在可持续上下功夫 2010-07-19
· 开发商"造城"变相囤地抬升二三线城市房价 201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