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改革主导权交给教师和学生
    2010-05-07    作者:熊丙奇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流。温家宝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
  笔者以为,温总理与大学生的谈话,既触及大学改革实质,又涉及大学改革的路径,非常重要。
  我国大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教师有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
  而怎样实现以上改革“目标”,很多人很困惑:现在的大学还没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进而学生不能独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
  大学改革也陷在“僵局”中。我国教改的模式,主要以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推进,具体到学校,则由学校行政机构负责推动。依照这种改革模式,改革的结果可以想见:教育去行政化将很艰难,教改必然以不动摇行政机构、行政人员的权力为基本原则,由于行政不放权,教师没有自主权、教育权,学生没有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权利,那么,教师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就无从谈起。回顾过去10年来发生在大学的教改,无论是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还是大部制改革,都以越来越行政化告终。
  温总理提到的“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希望同学们说心里话”,他说,“我不怕讲错话,你们更应该不怕讲错话。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也是科学民主的体现”,笔者以为,这对打破这样的改革“僵局”至关重要。
   简单地说,教育改革应该从以教育行政机构为主导,转变为以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为主导,让他们拥有改革的参与权、话语权,更拥有改革的决策权。
  实现以上的转变,有着十分清晰的路径:于教师的自主教育权与自主研究权而言,就是实施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管理。在大学里,应将集中在行政机构的教育权与学术权(主要表现为以行政力量为主导配置教育资源)转移到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中,让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独立决策;于学生的受教育权而言,就是实行学生自治。
  温总理鼓励学生“应该不怕讲错话”,可谓是说到了点子上。因为在现实中,大学生确实是挺怕说错话的。他们怕说错话,是害怕由此失去各种评奖的机会、怕被学校视为另类,怕影响到拿毕业证书以及就业。其实,就是“说实话”,大学生都得掂量掂量——去年,有大学生在网上发帖说自己“被”就业,随后就被学校老师关照不能“乱说”——因为这个“对错”,不是按照是非来的,而是由学校和老师根据自身利弊来进行评价的,符合领导所想的,就是“对”,不符合领导所想的,就是“错话”。
  其实中国的大学校长也很怕说错话。朱清时院士在接受媒体时就曾说,“我当了10年校长,最难受的经验就是我知道一些真话,如实说却会被指责。打个比方,我们都是坐在火车里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方向了,但是这个时候谁都不敢跳车。因为这个时候你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你跳车,即使安全着陆了,其他人也都不认你了,觉得你很不合群。因此大家都抱着从众心理,大家都错我也错,大家纠正我再纠正。这样做最安全。”
  所以,确定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真正的主体地位,将改革的主导权交给教师和学生,这是大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大学改革的现实路径。我们期望,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落实中,能把改革主导权交给教师和学生,率先在大学中成立独立运作、自主管理的教授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对涉及教育事务、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

(作者系上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相关稿件
· 教育改革应使人才培养与经济需求相匹配 2010-02-09
· 蔡昉:再续人口红利需深化教育改革 2009-09-16
· 教育改革问计于民 2009-03-02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征求意见 2009-02-16
· 中国企业能给教育改革当裁判员吗 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