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峰上下班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
    2010-04-14    作者:刘乃康    来源:京华时报

    北京市首日实行错峰上下班,以缓解高峰拥堵时段交通压力,措施效果如何?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媒体报道,实行错峰上下班的第一天,全市高峰期间各拥堵路段不仅拥堵依旧,而且拥堵的时间还比错峰前延长一个小时,早晚高峰时间都被拉长了。说到市民的实际感受,大部分人感觉路况比不错峰以前更堵了,以至于不少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凡此种种,都对目前实行的错峰上下班措施是否可行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对一个涉及千百万人出行的措施出台过程提出了质问。
    看看市民的反映,很清楚地就能感到此次错峰上下班措施的疏漏之处:其一,原本外企上班的时间就是朝九晚六,现在加上错峰的80多万人,与其说是错峰,不如说是“凑峰”;其二,上班人上班的时间“错峰”了,但上班人的孩子上学时间依然没变,结果就是该什么时候出来还得什么时候出来,对道路的占用基本没有减少;其三,对很多需要接送孩子的家长来说,错峰在事实上成为两难,因为孩子上下学的时间没变,要么送完孩子提前到单位等着,要么就在路上溜达;而晚下班接孩子不仅心存忐忑老不踏实,还会加剧另一个时段的交通拥堵。数据所提供的错峰首日拥堵时间分别提前和错后延长,说不定就有这个因素。
    治理交通拥堵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非北京一个城市独有。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遭遇过这个问题的困扰。从长远来说,根治这一问题,当然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包括轨道和地铁等公共交通的建设,但短期来讲,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权宜之计”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这些措施是否可行,是否能在实质上缓解拥堵,真正给市民的出行带来方便。在现代交通的理念上,人、车、路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一切决策要从实际出发,要有科学而翔实的调研和数据支撑,而不是拍拍脑袋,就麻烦一千六百万人一块儿试试。这其中,不仅要有不同地区车辆在不同时段的出行等客观的数据,同时更要有对接送孩子上下学等民情的充分考量。这样,才有可能使错峰这样的措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是用胡萝卜就热茶式的偏方打发人。
    联想到交管部门“城区主要道路车速环比上升百分之一”的数据,与自驾车一族感受到的“爆堵”状况相悖的情形,有关部门该评估、检测一下错峰的实际效果,也该有勇气对自己、对老百姓说实话。

  相关稿件
· 那些上下班路上被磨灭的青春 2009-12-17
· 错时上下班:权力越谦抑民众越自觉 2008-07-17
· 错峰上下班值得推广 2008-07-04
· 汽油价格太高 骑自行车上下班在美渐受热捧 2008-05-13
· “错时上下班”要考虑负面影响 200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