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上市折射大学的“类型选择”
    2009-06-15    周飙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三、四流大学应否放弃“研究型”转向“技能型”
  近日,据新华文轩发布的公告,该公司与弘明置业分别以现金和资产入股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后者是由四川德瑞与四川外语学院于2004年合作创办的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机构;德瑞公司是成都当地著名民营教育企业,专注于外语教育,除川外成都学院外,还拥有两所外国语学校;新华文轩与弘明置业此次注资的目的非常明确:谋求在五年内将该学院上市。教育培训类学校的商业化运营,近年来已有长足发展,三年前新东方在纽交所的上市也开创了学校上市的先例;不过,全日制高等学历学校的完全公司化运营乃至上市,在国内还是史无前例的。
    二战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数量的暴增,传统研究型大学和新兴教育型大学的分化日趋明显;美国的大学入学率从1950年代的20%多快速上升到90年代的80%多,当入学率超过30%时,人们对大学教育职能的需求便开始明显压过对研究职能的需求,因为众多求学者中,最终成为研究者的毕竟是极少数;但是许多传统大学仍坚持维护其学术传统和研究型的本色,所以很自然地,在大学之间开始出现类型分化,于是一批轻研究而重教育,甚至完全放弃科研的新型学院便出现了;这其中较为激进的一些,完全放弃了传统大学法人社团性质的组织和运营模式,而采用了更具商业色彩的公司化运营,进而上市融资。
  1990年代以来,美国涌现了大批以职业培训和远程教育为主的大学和大学运营公司;1994年,拥有凤凰城大学的阿波罗集团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该公司此后又创办和并购了多所大学;此后,麦凯恩、波士顿、西北大学等纷纷仿效,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其中拥有麦凯恩大学等九所学校的麦凯恩公司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两年前,甚至拥有150多年历史的印度孟买大学也曾有过上市融资的计划。商业化运营的教育型大学,由于能对企业对雇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作出更灵活迅速的反应,在学生就业率和薪资水平方面的表现常常超出传统大学,他们的优势对于三四流传统大学尤其明显,已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正在改变着高等教育产业的组织模式。
  如同其他产业一样,当你决定组织一群人和一些资源来从事一项事业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何种组织模式;市场和制度的演化历史,创造出了许多组织形态供你选择,不同的组织形态适合于不同类型的目标:对于单纯而容易界定的价值观,信托基金是不错的选择,与遗嘱相结合,它可以把你的价值取向延伸到身后许多年;当这项事业高度依赖于合作参与者的个人禀赋与责任心,而这些又很难用钱在市场上买到时,无限合伙制便是首选;当所有核心资源都很容易从市场上买到时,钱就成了关键资源,此时有限责任公司乃至上市公司便是首选;你也可以不采用任何固定组织,而用一系列短期合约来组织你的业务链,如果合约谈判和执行的成本足够低的话。
  大学是项独特的事业,它最初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一批智者生活、修行、讨论和苦思冥想的场所,而学生则是慕名前来倾听、参与和传承的下一批智者,共同的学术渊源、持久的问题关注、亲密的生活和讨论环境、绵延不绝的师徒传承,构成了一个个学派,而大学只是聚集和容纳这些学派的学术中心,因而大学的核心目标便是传承、发展和传播这些学派的学术传统;大学外的人们,常常能获益于这些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但对于大学和学术团体本身,这些只是副产品,并非其核心目标。思想和学术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其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核心是同行评价,而实现和维护这一机制的最佳组织模式,便是由教授组成的自治法人社团,这也是各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组织模式。
  尽管近年来教育职能的分量越来越重,多数传统名校仍坚持以学术中心为核心目标,这样做是明智的;但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需求只能由其他学校来满足,对于那些无望跻身名校之列的三四流学校和教育家来说,这实际上也是很好的机会;那些排名50以外的大学,明智的选择是放弃发展成研究型大学的奢望,面向雇佣市场的真实需求,专注于教育和培训,是他们的前途所在,条件成熟者不妨采用商业化组织和运营模式;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已超过23%,雇员的求知热情和雇主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在不断高涨,而与此同时大学文凭却在不断贬值,职业教育供给不足的局面十分明显;有志于商业化教育产业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可谓生逢其时。
  相关稿件
· 江西省属国企举行高校毕业生招聘会 2009-06-09
· 江西面向高校毕业生聘"特岗计划"教师 2009-06-01
· 结盟高校传播企业理念 2009-04-30
· 北京高校APEX商业挑战赛成功举办 2009-04-29
· 上海高校缩减本地招生计划 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