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猪肉进口让农民少揪心
    2009-01-21    作者:邱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像粮食一样,猪肉自给自足应成为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既定方针。为此,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整促进生猪生产和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生猪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虽然我国的生猪生产没有近忧,却有远虑。我们应该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限制猪肉进口,让养猪农民少揪心。同时,不断提高猪肉产量和质量,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万无一失
  日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公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快下跌调控预案》。《预案》表示要适当限制猪肉进口,减少当期市场供应;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鼓励猪肉及其制品出口。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分析,这种政策是首次出现,《预案》出台的原因是要稳定猪肉价格。
  过去,我国的生猪基本上能自给自足,且国内猪肉的价格比国外要低得多。因此,国内进口猪肉的数量很少,大多是进口猪副产品如猪耳朵等。然而,2008年以来,我国猪肉进口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平抑国内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去年5月,财政部调整进口猪肉关税,在2008年6月至12月内,冻猪肉进口税率由12%下调至6%。该政策大大刺激了猪肉进口。
  应该说,猪肉的大量进口,对我国生猪产业是一个沉重打击。在这方面,我国大豆进口是有深刻教训的。近几年来,由于大豆进口过量,给国内大豆种植和加工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在进口大豆增加的同时,国产大豆在减少,造成大豆产业进入了一个不良的发展过程,进口大豆正在迫使国产大豆退出市场。目前外商独资或参股的油脂加工企业已占我国大豆总压榨能力的73%,占实际加工量的80%。
  虽然猪肉进口与大豆进口,在现阶段还不能相提并论,但如果不加以限制,将完全有可能走上大豆进口,大大伤害农民积极性的老路,其后果不堪设想。不可想象,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如果猪肉 大部分依赖进口,将来发展到13亿人就等着吃人家的东西,那将是民族的一大悲哀。
  分析人士认为,进口猪肉能否影响国内猪肉市场,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是否能及时落实对养猪农民的补贴,养猪成本是否能得到控制,只要有利可图,养猪农民就不会丧失信心;二是取决于市场猪肉供需是否平衡,肉价是否回归到合理水平,当国内猪肉供应短缺的现状得到改善,外国猪肉供应商无利可图,自然会压缩对我国出口的市场份额,甚至退出部分市场。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初级化阶段,以及先天条件的制约,生猪生产形成规模效应、类似于美国、英国等国家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者并不多,也缺乏大、中型生猪生产合作社或养殖场主,以畅通的交易渠道乃至对政策的影响,来充分表达生猪养殖群体立场,保证其利益。于是,零散的养殖农民各自为战,在与生猪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等环节的谈判中处于下风,无法获得更多的定价自主权,因而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受到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除了进口一定数量的国外猪肉,满足市场需求外,更需建立一套农业保护长效体系。除了有效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贸易救济措施,防止猪肉进口激增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冲击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养殖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以及形成更能促进生猪生产的保护性政策,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专业指导。
  例如,美国政府扶持农民的办法是直接补贴农民。因为美国政府直接补贴的做法,使政府用尽可能少的钱,达到了尽可能大的经济效果,更确保了猪肉富余,大量出口国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大量进口猪肉并不合算,等于肥水流了外人田,用中国人的钱补贴外国农民。要改变这个局面,政府可以维持略高于国外的猪肉价格,使外国猪肉进入我国无大利可图,而对农民实行补贴让其直接受益。
  像粮食一样,猪肉自给自足应成为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既定方针。为此,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整促进生猪生产和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生猪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虽然我国的生猪生产没有近忧,却有远虑。我们应该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限制猪肉进口,让养猪农民少揪心。同时,不断提高猪肉产量和质量,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万无一失。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