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准备“过冬”
    2009-01-06    黄晴    来源:人民日报

    金融危机把全球经济推入“寒冬”,文化产业覆巢之下,亦难全身。世界各地,剧院相继关闭,电影节停办,电影拍摄数量减少,日本动漫制作变慢,韩国影视盛景不再,美国好莱坞票房缩水,等等。

    金钱是当今经济活动的“血液”,金融出了危机,各行各业均会“失血”。过去,世界经济经历“黄金10年”,血气过旺,虚拟价值炒得过高,现在回调,是理有所致,势在必然。历史上,欧洲曾盛行“放血”之术,大养水蛭。“放血”,有时也是治疗。
    金融危机之下,各行各业都要准备“过冬”,文化产业亦不例外。文化产业与金融的直接相关度或不高,但经济一旦收缩,文化产业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因为文化消费的弹性较高,是收缩的首选之一。
    在经济“严冬”中,文化产业的生存状态将发生什么变化,将如何适应和演变,都值得关注和研究。和所有产业一样,文化产业要准备过“紧日子”,要降耗增效,要增强应变能力,这是应对危机的不二法门。
    以好莱坞首开先河的大投入、大制作模式恐怕要有所改变。其实,这类“视觉盛宴”,往往缺少直击人心的力量,受众中已有烦言,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也到了变一变的时刻了。洗尽铅华,返朴归真,或许将是文化创作模式的一种转变方向。
    在经济“严冬”中,生存第一。企业和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在危机中,生存下来,就是强者。文化产业要学会在时艰中“浴血坚持”,“瘦身”或不可免,但队伍不能散,要特别注意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活下来,就可以“蓄芳待来年”。
    在危机中,要特别注意寻找“危”中之机。例如,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就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找到了一次发展机遇。目前,新一代互联网已获技术突破,中国在这方面并不落后。新互联网容量和传播速度都大幅提升,很可能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大市场。
    2003年中国发生非典危机时,社会交际大为减少,饕餮之风戛然而止,人们回归朴真,回归家庭,回归平淡生活。事后,不少人感叹:“过小日子也挺好”。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如果能促使人们改变生活方式,自觉过“低碳”生活,活得更理性,对我们居住的星球,或许“也挺好”。毕竟,全球变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直接和严重了。文化产业或应努力促进人类的这样一种价值转变,这是一件很有历史使命感的事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