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一只绵羊换一把斧头,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商品交换形式,那时还没有货币与市场,人们要获得某种生活必需品,就得拿自己的产品与别人交换。 想不到,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商品流通又有回到以货易货的势头。在各种易货网上,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易货交易,比如用自行车换化妆品、用工艺品换老式相机、用邮票换邮票、用手机换MP3等,交换物品涉及服装、家居装饰品、电脑软件,甚至汽车、数码产品等类。如果说,上述交换还属于个人行为,那么经济不景气,已经让这种交易方式迅速蔓延到企业层面,有家具厂用家具换礼品,也有厂家以产品换广告的。上网输入易货二字,中国企业易货网、国际易货网等十分热闹,产品展示、企业加盟、交换信息,看来生意很是兴隆。金融危机,企业眼下最缺的是资金,最迫切的是卖出产品,而以货易货,让企业不需要现金就能完成基本的周转,因此被称为化解经济危机的好方法。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危机当前,能找到一条生路自然最重要。不过,易货贸易的抬头,除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商品流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即成本太高,且层层加码,让本应帮助商品尽快进入消费环节的流通过程,成为一种严重阻碍,反而造成企业产品不能顺利实现其应有价值。比如一件衣服,出厂价也就几十元,通过批发、零售等环节,到消费者面前就变成了几百甚至上千元,差不多相当于工薪阶层一个月的收入,让一般人怎么消费得起?还有,老百姓总觉得看病贵,究竟贵在哪儿呢?一片普通的消炎药,出厂价几块钱,经过中间多次倒手后,价格能翻出成百倍。不怪一提药品降价厂家就叫苦不叠,暴利几乎都让流通环节拿走了。 按照马克思的研究,商品流通只是完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即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流通过程本身是不创造任何价值的。所以,一个社会如果过分重视从流通环节赚钱,物价越抬越高,消费必然受到挤压,生产也会随之萎缩。所谓经济危机,从来都是产品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商品卖不出去,不是没人想买而是买不起的人太多。每当危机来临,大量商品积压,最倒霉的还是生产厂家,投资收不回来,资金周转不灵,就有倒闭关门的危险。所以,借易货形式以解燃眉之急,其实是一种相当无奈的选择。 况且,如今的商品生产规模早已经超出简单生产范畴,一只绵羊换一把斧头式的交易方式,如何能够满足大量商品流通的需要?即使有像互联网这样的先进手段协助,易货贸易也只能作为商品正常流通的一种补充,而无法成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因此,解决商品流通不畅的根本之道还在于疏通,即去掉附加在流通环节上的种种不合理因素,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减少流通环节暴利,商品轻装上阵,货畅其流才有可能。 说到流通环节暴利,其存在的前提应该是奇货可居或物以稀为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各种商品普遍匮乏,以贩运稀缺商品为生的“倒爷”应运而生。改革开放30多年,“倒爷”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商品流通暴利更多来自于部分行业的高度垄断经营。比如药品流通,医院垄断着大部分医疗资源,药卖得再贵也得去看病,这就给药品加价提供了空间。媒体每年列出的十大暴利行业,基本都是垄断行业。可见,破除垄断经营、让市场充分竞争应该是降低流通领域暴利的一个首要前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