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当劳当被告看“中国强音”
    2007-07-25    蒋萌    来源:人民网
    近日,一名顾客将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告上法庭,理由是麦当劳购餐小票上过多的英文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北京麦当劳公关部经理则表示:推出小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为什么使用大量英文,他也“不知道”。
    在一些人看来,外出用餐,食品是否卫生、可口是最主要的。顾客指责小票上“洋文”多,是不是挑刺儿呢?
    常言道:口说无凭,立字为据。在强调法制与证据的今天,各类票据是否明晰易懂,能否得到当事人的理解认同,至关重要。否则,谁知道有没有“霸王条款”?上述案例实际表明,人们对知情权、自我保护意识已悄然提高。事实上,2005年“宜家家居”因小票全部为英文,就曾被中消协点名批评。已在中国混迹十多年的洋快餐“重蹈覆辙”,难道“纯属巧合”?
    其实,国家对于各类产品的中文标识早有规定。但是,如今小到电视机的遥控器,大到汽车的中控台,许多标识还是“洋文当道”。一些厂商表面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实则却透着一股子“崇洋媚外”。还有一些合资或外商独资厂家,不愿在文字上“入乡随俗”,则是为了节省模具重铸、软件汉化的成本。某些商家倒是利润最大化了,可这不仅给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带来不便;潜移默化中,我们也渐渐失去了某种“非物质”财富。
    面对一些场所、一些产品“洋话连篇”,一些国人仿佛回到“文盲时代”。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困惑于“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咿哑学语的婴幼儿、初识拼音的小朋友,中文、拼音、英文“掺和”着来,更给母语认知凭添了“十万个为什么”。要说对英文词还算“有点谱”的,都是些20、30岁的“新生代”。不过,从学前班英语,到中小学“第二语”,再到大学英语四、六级,“猛攻”雅思、托福、GRE……怎一个费时又费力!到头来,“哑巴英语”、“中式英语”、“学与用”不成正比,不少学生苦笑坦言:不是我们爱英语,是“证书要求”由不得你!
    说到底,中国社会的主流语言永远、也只能是汉语。在“孔子学院”广开海外,全球掀起“汉语热”的今天,一些白领说中国话总带“舶来文”,某些“中国制造”却不标中国字,一方面折射出某些人思想上的肤浅盲目、浮躁崇洋;另一方面,更是缺乏长远形象树立、文化传播意识的具体表现。
    一种文字往往蕴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思想、一种文明的深厚沉淀与积累,也只有本土语言才可能更好地阐述、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人文精髓。世界文明多姿多彩,中国文化更是其中璀璨奇葩。开放的中国应当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更当自豪地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强音!
    “强势语言”需要有自强自立的传承人,更为重要的是,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海外华人,执着地让下一代学习汉语;在全球交往日趋紧密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并强调本国语言应具有相对的纯粹性的根本原因!忘记迷失了自我的“语境”,只能是“邯郸学步”,贻笑大方。如若不信,大街上一些中国人不懂、外国人迷糊的“鸟语”就是例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