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就是一针“兴奋剂”
    2007-03-23    作者:赵志疆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广州中考体育考试项目首次由200米取代50米跑,不少初三学生担心成绩,纷纷在网上咨询交流各种关于依靠功能性饮料或药物增强体力应付考试的招数,甚至有人询问何处能购买到“兴奋剂”。(《信息时报》3月21日)

  以往听到“兴奋剂”多是在一些重大的国际国内赛场,可现在却出现在中学生的体育考场上。3月14日于上海召开的全国田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大会上传出一种声音,兴奋剂的毒瘤已经扩散到了社会体育中,甚至学校体育和升学考试中。高考考生服用兴奋剂的现象日益严重,有调查资料显示,七成高考考生愿以药物副作用来换取高考成绩的提高。如此怎不让人忧心。
  从2002年教育部建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开始,每两年一次的监测结果无一例外都是“继续呈下降趋势”。去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教育部联合公布监测数据,再次验证了同样的结果。看看我们身边一个个营养过剩而体质孱弱的孩子,就会明白这样的监测结果是一种令人颇为无奈的现实。
  是现在的孩子都变得懒惰了吗?或许是,但绝对不全是。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体育考试也并不需要多么系统的训练,无非是多做一些体育活动而已。无奈的是,随着学习与升学压力的增加,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显然都更希望得到一个足不出户的“好孩子”,而孩子们也已经习惯并满足于扮演这样的角色。与此同时,体育课始终都是学校教育的一块“鸡肋”,有些学校甚至直接将其剔出了课程安排。体质原本不足,锻炼时间又得不到足够的保障,除却希冀借助于外物的辅助过关之外,学生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体育考试?
  2006年12月25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表示,今后将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此举一度令莘莘学子感到恐慌,如果“一切为高考让路”的思路得不到转变,如果课业负担得不到足够的减轻以投入锻炼,体育考试只能意味着学业负担之外的另一种压力。面对相对宽松的中考,学生们尚且能想到兴奋剂,高考来临之际,敢于铤而走险者不知又将会有多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