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IC卡成本:不能都让老百姓来扛
    2006-12-15    冯雪梅    来源:东方早报
  一张成本为10元左右的公交IC卡,在各地的发行销售中,纷纷涨了身价。北京、成都、武汉等地收费20元,上海、郑州等地收费30元。把纸质车票换成IC卡,要加装刷卡设备,支付卡片费用等。其最终受益者,是乘车人,同时也是公交公司———至少,它降低了人工售票的成本,消除了纸质车票的印刷费用。可是,公交公司并没有承担相应成本,费用全部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不仅如此,一些部门还从中获取了利益,比如去向不明的押金、利息。
  这一笔巨大的资金沉淀去了哪儿?成都市公交集团营运部的负责人解释说,城区设置了30多个网点,每年在发行上的投入将近500万元,这也是一笔成本费用。以前每年亏损1.3亿到1.5亿元,使用IC卡后,每年的亏损降到了9000万到1亿元。
  仅凭一张小小的IC卡,发卡公司就可以“空手套白狼”,毫无风险地取得可以随意使用的巨额资金。并且,我发现,从小小的改变或曰改革中获益甚至套得真金白银的,绝不止公交系统一家。1995年,铁道部开始电脑售票系统,将“硬票”改为“软票”,每张收费2元。这项为了推广新系统的临时性收费,竟然就“临时”到了现在。12年间,仅这一项收费,就是上百亿元;今年10月,民航系统全面推行电子客票。原先综合价值20元的纸质机票,改为成本不足1毛钱的“行程单”之后,航空公司一年就节省了16亿元。民航受益了,可由于整个运营管理系统的不完善,乘客的麻烦随之而来:网上支付不方便、签转出现问题,被假票欺骗。电子客票让航空公司省事了,节约了成本,负担麻烦呢,全由消费者扛。
  我们的许多改革,都有国际惯例做支撑。上海公交卡公司就说:“一卡通”收取押金完全符合国际惯例;而纽约、巴黎、伦敦等国外大城市的惯例是:根据卡内存入金额的高低,给予消费者优惠折扣,或者免卡费。
  社会改革时期,公众要经历许多“以旧换新”的转变。小到公交IC卡,电子客票,大到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等方面。如果都是让老百姓来扛改革成本的话,愿意支持改革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改革过程中这样那样的付出,必然要有人承担。合理的成本分担,才能保证多数人对改革预期持乐观态度,而不是遭受“盘剥”的被动承受。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