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开积极财政的钱袋子看看
国家预算报告热点解读
    2009-03-07    本报记者:王迎晖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财政政策转型:凸显保增长的调控意图

  今年国家预算报告说,2009年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前面冠以“积极”二字,这在我国是第二次。上一次是在1998年,当时为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不振及国内通货紧缩、内需不足等问题,首次提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2008年,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导向几经调整。相应的,财政政策的松紧程度也几经变化。先是上半年的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然后是年中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2008年9月之后,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明显加大。11月,中央政府把稳健财政政策转型为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全力保增长。
  这次从稳健转为积极,是我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又一次创新,是在特定经济形势下做出的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重大决策。根据今年的国家预算报告,本次积极财政政策在公共投资的构成以及减税的项目上,明显加大了直接面向民生的比重。同时,总额达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成为这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地标性建筑”,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
  具体说来,今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消费需求;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支持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
  在资金安排上,2009年,中央政府安排9080亿元用于公共投资,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资金2081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493亿元,教育、医疗卫生资金713亿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1300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资金680亿元,自主创新、技改和服务业发展资金452亿元,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71亿元。
  2009年在结构性减税上,包括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100项事业性收费,继续执行提高个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并改为单边征收、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个税、降低住房交易税收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90年代那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后,迎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间,GDP增长一年一个“涨停板”,平均增幅达到了10.6%。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中央政府调控艺术的进步,相信这一轮反周期调控将会交出更好的答卷。

9500亿元赤字:仍是一个安全的数字

  根据国家预算报告,2009年中央财政赤字为7500亿元。如果加上财政部为地方政府代理发行的2000亿元债券,2009年全国财政赤字达到9500亿元。
  一方面经济减速必然会使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为了熨平经济周期,遏制经济下滑,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投资,再加上结构性减税,在如此减收增支的矛盾下,较大幅度扩大财政赤字并相应增加国债规模,势成必然。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除了1981年中央财政结余51亿元以外,其余年份都有赤字,赤字最高的年份是2003年的3197亿元。9500亿元的赤字规模是此前最高年份赤字规模的近3倍,这一规模创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赤字规模的最高值,可谓非常时期的非常赤字。于是引起一些人的担忧:如此大规模的赤字我们能不能负担得起?
  对于一国财政赤字规模的控制,国际上有两个指标:一是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率,不超过3%;一是负债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不超过60%。
  在此之前的30年里,每年的赤字率都控制在了3%以内。赤字率超过2%的年份,除了1979年以外,全部集中在1999年到2003年。这五年正是为化解东南亚金融危机而首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五年。其中,2000年赤字为2596亿元,2002的赤字为3096亿元,两年的赤字率均达到2.6%。
  如果按照2009年GDP增长8%左右计算,9500亿元的财政赤字占中国2009年GDP的比重约为2.9%左右,逼近但未突破3%。而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远离60%的国际警戒线。因此,此次政府大规模扩大赤字仍是在安全范围内实行的扩张。
  9500亿元的赤字看起来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是它的背后是30多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经过十几年高速增长积累起来的相当雄厚的财政实力,所谓水涨船高。
  因此,2009年增加赤字和国债规模,是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项重大特殊举措,是必要的。前些年财政赤字逐年减少,虽然2009年财政赤字增加多一些,但也是在我国综合国力承受范围之内,总体上是安全的。
  7161亿元: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能就是向全体国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加之所以每年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就是因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事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大局。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为5955.5亿元,增加1637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7161.4亿元,增长20.2%。进一步抖开财政支持“三农”的钱袋子,可以看出,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共安排资金1230.8亿元,增长19.4%。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安排资金2642.2亿元。安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2693.2亿元。
  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必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税收数据悬疑:一个技术性问题

  两会召开之前,社会上曾经有过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税收数据不一样的疑问。国家预算报告里的相关数字仍与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那个数字有出入,原因何在?
  国家预算报告称,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执行数61316.9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为54219.62亿元,比上年增加8597.65亿元。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全年税收收入57862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8413亿元。两个数据相差3600亿元。
  财政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说,国家统计局采用的是国家税务局的数据,而国家税务局的税收收入数和财政部的税收收入数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
  国家税务总局统计的税收收入包括国税和地税部门征收的国内税收收入(不包括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以及海关代征的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并扣除了税务部门办理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等退税(退税在账务上直接冲减收入)。
  财政部门统计的税收收入数据包括:税务部门征收的各项税收,海关征收的进出口关税和船舶吨税,海关代征的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财政及地税部门征收的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扣除了出口退税(外贸出口退增值税和外贸出口退消费税)、财政部门办理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等退税。
  虽然财政统计的税收范围比国家税务总局要宽,但由于退税数额大,又直接抵减税收收入,致使收入数额小于税务总局的税收收入数额。
  总体上看,财政部门统计的税收收入数据全面反映了国家的税收收入情况和实际可支配的税收收入,也是全国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中的税收收入数据。

  相关稿件
· 商务部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努力扩大消费 2009-03-05
· 资产重组需要两个积极性 2009-03-04
· 王文彪委员:希望国家采取更积极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2009-03-04
· 中铝新帅熊维平:降本增盈积极推进国际化 2009-03-02
· 中国IT外包业正在积极追赶印度 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