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海外上市公司遭遇困境
专家:对企业境外上市应建立操作性更强的监管
    2008-10-24    本报记者:张汉青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将全球拖入了一个惨淡的经济低迷期,澳元等高息货币的持续贬值、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弱以及国内成本飙升等多重因素一并涌现,让不少中国企业特别是海外上市公司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光。

  海外上市公司苦渡“冰河期”

  10月22日,陷入金融衍生品投资巨亏泥沼的香港蓝筹——中信泰富股价继续暴跌,一日跌去24.7%,股价跌至自1991年1月以来的低位,市值再度缩水35.26亿港元。
  在此前的21日,中信泰富的股价已经剧烈下跌55.1%,市值蒸发175亿港元。这样,中信泰富市值两日损失共计超过210亿港元。香港证监会以及香港交易所都已经宣布对中信泰富进行调查。
  中信泰富是大型国企中信集团在香港的6家上市公司之一。中信泰富的亏损额可列为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港交所中资绩优股公司迄今最大的一宗亏损事件,也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公司因为投资外汇衍生品产生的最大一单亏损。
  在新加坡等地上市的中国公司也面临类似困境。据传,中国最大纺织印染企业——新加坡上市的浙江江龙控股因资金周转不灵,积欠账款达20亿元,濒临破产,现已停牌。在新加坡上市的另外两家中国公司也因无力还债,股票遭遇停牌:其中钢卷制造企业中国金属发布公告称,公司无力偿还短期贷款。
  另外,即使是一直被视为具有高度成长性的阳光行业——互联网业,如今也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伤痕累累。曾经的“港股明星”阿里巴巴的股价从上市之初最高的40多港元跌至目前的不足5港元,和最高值相比几乎只剩一折多一点。

  金融风暴引发的风险变幻莫测

  分析人士指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没有一个金融市场可以独善其身,所有的投资产品,包括股票、外汇、期货、债券以及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工具都饱含着巨大的风险。
  其中,中信泰富因投资外汇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导致严重亏损,从而栽在了炒作外汇上。据了解,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据称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因此签订了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
  数据显示,自今年7月份以来,澳元汇率波动加大。从7月中旬到8月短短一个月间,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澳元兑美元跌幅也高达10.8%,这几乎抹平了今年以来的涨幅,也使中信泰富蒙受巨大损失。
  市场人士指出,Accumulator由于其高达100万美元的入场费,成为有钱人的游戏。这类衍生工具可以与很多资产挂钩,包括外汇、期油等,使得其中的风险变幻莫测。
  最近两年来不少公司都看好澳元及新西兰元等高息货币,并从事外汇投机活动。有市场人士认为,中信泰富事件可能只是掀开外汇期权合约下的“冰山一角”,未来将有更多公司遭受类似打击。

  企业境外上市应加强监管

  中信泰富巨亏等事件爆出之后,业内人士强烈呼吁,加强对境外上市公司的监管已迫在眉睫。
  据了解,除了澳元贬值等“天灾”外,管理失序也是此次中信泰富亏损的一大原因。中信泰富称,该集团财务董事没有遵守风险政策,未事先取得主席批准就签订合同,导致亏损。专家认为,这说明国企海外上市公司有必要加强监管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重大交易,防范暗箱操作,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和股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近年来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的几大败笔,也显示出对其决策和操作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2007年正在筹备中的中投公司斥资30亿美元收购美国黑石集团股份,当前浮亏已超过70%。中国平安保险去年底和今年初在二级市场购入富通集团股票,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亿元,当前浮亏已超过150亿元。分析人士就此指出,中国资本和国企海外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存在严重不足,值得检讨。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院张汉亚研究员表示:“我们目前最主要的应该是积累经验,暂时少赚一些不要紧,在这个时候能够少交学费多学东西才是重要的。若非如此,接踵而来的就可能是大规模的损失,使我们伤筋动骨,难复元气。”
  据了解,中国监管机构对国企海外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主要依据是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与外国监管机构签订的谅解备忘录。但事实上,这类监管均以自律为主,存在明显漏洞。我国监管机构对国企海外上市公司有必要建立操作性及实时性更强的监管措施,增强监管效力。

  相关稿件
· 浙江两上市公司在美遭遇反倾销初裁 2008-10-22
· [直击华尔街风暴]三四季度经济将下行 上市公司业绩或降低 2008-10-19
· 保持金融稳定将改善上市公司资金窘境 2008-10-16
· 证监会提高再融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标准 2008-10-10
· 天津股权交易所为非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提供平台 2008-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