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收支两条线”等预算管理改革的推进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县乡政府可支配财力进一步明朗化,“拆东墙,补西墙”的回旋余地大为缩小,“年年困难年年过”的局面难以为继。 从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按照“以奖代补”的思路,对地方财政实施了“三奖一补”激励约束政策,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使县乡财政困难基本得到缓解的目标。到目前,“三奖一补”政策已经实施两年,本报今日刊出这篇文章,意在通过对吉林、黑龙江两个典型省份情况的介绍,让读者了解“三奖一补”政策实施两年来给地方财政带来的深刻变化。
吉林省九台市财政局局长肖志华清楚地记得,听到中央实行“三奖一补”政策的消息是在2005年的7月26日。“那天在省财政厅开会,听到这个消息,各地的财政局长都欢呼雀跃啊!”肖志华回忆道。 两年后的8月中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肖志华兴奋地说:“两年来,‘三奖一补’资金占九台市本级财政收入近1/4,使县乡财政办成了多年想办却没有能力办的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三奖一补”这个很少进入百姓视野的陌生词汇,两年来在解决众所周知的县乡财政困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财政部介绍,全国2870个县(包括县级区和县级市)中,2005年财力不能满足吃饭需要的县有791个。2005年开始实施“三奖一补”政策,到2007年,全国只剩下了27个困难县。困扰上上下下多年的县乡财政困难基本得到解决。
抖开“三奖一补”的钱袋子看看
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许宏才说,“三奖一补”是在继续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同时,中央财政安排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和补助,与地方工作业绩挂钩,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其中的“三奖”是:一是对财政困难县政府增加本级税收收入和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二是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三是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一补”是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直接奖给县级政府,由每个县根据需要统筹使用。”财政部经建司粮食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对这笔钱的使用有严格的监督办法。不得购买更新小汽车,不得新建办公楼和培训中心,不得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 “三奖一补”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强烈的政策导向作用,提高了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动性,调动了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使财政困难县的财政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县级人均财力增长迅速,精简机构人员取得显著成效,县乡财政运行状况大为改善。 许宏才介绍,2005和2006两年财政部共安排“三奖一补”资金385亿元,791个财政困难县获得奖补资金271亿元(对产粮大县奖励和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及人员奖励的范围超过791个财政困难县),加上“三奖一补”资金带动地方安排的奖补资金808亿元,以及县乡税收收入增收的219亿元,两年累计,791个财政困难县共增加财力1298亿元,平均每县(市)增加财力16410万元。今年中央财政又继续加大投入,安排奖补资金335亿元,三年累计投入资金总量超过700亿元。
黑龙江省:县级人均财力首次超两万元
“‘三奖一补’对我们省来说,真是雪中送炭。”黑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臧国忠对“三奖一补”的效果深有感触。 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省和商品粮大省,得到的奖励资金主要来自于“三奖一补”中的第三奖:对产粮大县直接进行奖励,就是说产粮越多,奖励越多。2005年黑龙江省获得奖励资金96506万元,其中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达到79510万元;2006年获得奖励资金154718万元,其中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为123090万元。相应地,全省县市人均财力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2005年黑龙江省县级人均财力达到22108元,历史上首次超过两万元。2006年全省县级人均财力增加到26348元,比上年增加4240元,增加19.17%。同时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专门用于县乡基本支出两年累计达132450万元(其中,2005年57520万元,2006年74930万元),占两年奖励资金总额的65.4%,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县乡基本支出需求。比如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弥补公用经费不足,偿还政府历史债务等。 黑龙江省财政厅经贸处工作人员介绍,本来县乡财政困难一直是黑龙江省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2004年国家出台的粮食直补等政策虽然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由于粮食对财政贡献率低,越发展粮食生产,地方财政压力就越大,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远没有发挥出来。 2005和2006年,黑龙江省连续两年在春耕之前将粮食直补资金提前发放到农民手中,接着又及时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两项政策组合出台,两个积极性同时调动,充分发挥了政策的综合效应,极大促进了粮食生产。2005和2006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分别达到720亿斤和756亿斤,连创历史新高,两年累计比2004年增产超过200亿斤。
双城市:“三奖一补”打通了致富路
在对黑龙江省双城市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5、2006两年双城市得到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除了用于解决县乡两级工资缺口以外,其余全部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双城得到的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修通乡公路。”双城市市长王春生这样对记者说,“两年来,国家对双城市产粮大县奖励的5000万元资金相当于我市2005年之前5年对农村投入的总和,解决了农村多年来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重大问题。”
2005年,双城市得到奖励资金2000万元,全部用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上。重点用于通乡公路建设。当年共铺筑通乡公路38.3公里,铺装和维修乡村砂石路331公里。2006年,中央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额度,双城市得到3000万元,其中用于公共事业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0万元,完成34.8公里通乡公路、308.7公里通村公路、47.2公里砂石路以及135公里田间硬化路面的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在双城市利用“三奖一补”资金掀起大修通乡公路的热潮中,这个市的“四大穷”之首——青岭满族乡受益匪浅。 2005年,双城市政府组织通乡公路建设,双城到青岭的公路当年完工,全长21公里,投资2400万元。2006年,青岭建成三条通乡公路,七个村受益。2007年,青岭通水泥路的村达到八个。 “以前青岭乡之所以是双城的‘四大穷’之首,不是因为这里不产东西,而是穷在道路上。青岭乡是双城市主要的产粮地区,也是有名的‘瓜果之乡’,我们的水稻、甜瓜和奶牛哪个都不比人家的差,但是由于交通不便,来这里收粮、买瓜、收奶的几乎没有。我们的农产品无法进入市场,丰富的物产始终无法给农民真正带来财富。”青岭乡党委书记李君介绍说。 如今,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方便了出行,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彻底解决了农产品因运输困难进不了市场的难题。“可以说,‘三奖一补’帮助我们农民打通了致富路。”李君兴奋地说。 吴中国,青岭乡种水田的农民,以前经常开着小四轮去五常卖水稻,100多公里,因为都是土路,再加上一路有很多收费站,只能晚上走,或者绕着走,一次需要走四五个小时。到了五常,价格就掌握在人家手里,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你又不能卖不掉拉回来。那时候他卖过的最高价格是每斤7毛6。 吴中国说:“现在路好了,是人家到我们这里收粮食,而且还在公路边设了几个收购点。2005年的最高价格卖到9毛,2006年卖到1.6元。就因为这,我家包的水田从2004年的60多亩水田增加到现在的12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