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旧城改造让居民说了算
    2006-12-26    本报记者:徐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近年来众多城市都把重点放在“大拆、大建、大迁”上的时候,烟台市却听从百姓意见,“不拆、不建、不迁”,对旧城区以“综合修整”为主,仅花少量代价就使城市面貌改观。百姓少折腾,城市房价也避免了大涨。
    前不久,联合国人居署专家以《烟台市住房和城市升级改造》为题,做了长达80页的情况报告,对于山东省烟台市“修整”旧城有效避免“逆城市化”的模式给予了较高评价。

把城市建设的决策权交给群众

    烟台市有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烟台市的城市建设方向和具体的改造方案,从决策产生、实施过程到效果评价,都形成了一种以市民为主体的新型决策、评价机制。
    2003年,烟台市开始整体城市建设和改造,城市建设方向是“拆迁改建”还是“弃旧建新”,烟台市决定让市民选择。烟台市在调研中发现,条件较差的旧居民区占城市中心区70%,旧城区居民占70%、而市民投诉旧城区问题的也占70%,迫切要求对旧城区整治的市民几乎是100%;同时,这些市民基本都是普通收入家庭,没有能力买房换房。为此,烟台市决定城市建设方向为:不拆旧城、不建新城,而是综合“修整”旧城区,让市民不换房就能享受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
    烟台市在整修旧城区施工过程中,建立一种听取、采纳市民意见的机制,动态调整完善整治方案。东山办事处福山社区一条道路施工时一些居民提出解决坡陡弯大、行走不安全问题,烟台市城管部门采纳了这个建议,在道路两侧分别加设台阶式通道和人行道,社区居民深受感动,居住在这里的四位老画家联合作《牡丹图》一幅赠送城管部门以示感谢。

旧城改造变“城市美容”为“功能再造”

    在烟台市奇山小区居住了21年的王秀花对记者说:“以前这个地方又脏又乱,好些邻居都买房搬走了。去年政府花钱修得像花园一样,不用搬家,像做梦一样就住在了新小区,一个老邻居又花钱买房搬回来了,现在用棍子赶俺都不走。”
    在综合整修前,烟台市旧城区这70%居民的住房供水、排水、供电、供暖等功能严重缺失,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奇山小区许多居民的家中都备有大水缸。这些市民对居住功能的改善较之对小区环境的改善要求更为强烈。烟台市变以往“城市美容”为“功能再造”,对地下、地上、楼体、楼顶进行立体化整治,在彻底改善外部形象的前提下,整体投入近六亿元,全面提升旧城区城市承载功能。
    首先,这些旧城小区共预埋、改造供排水管线4.5万米,供热、供气、电力、广播电视、通信等管线近25万米,一次性解决了旧城区地下管线老化、口径或容量过小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等问题。
    第二,在地面设施和环境整治上,以“路平、灯明、道板齐、侧石直”为标准,整治改造街巷道路260余条共80多公里,在旧城社区整体增加路灯、庭院灯,建设改造公厕、更新垃圾箱,新增消防栓,消除卫生死角和防火盲区。
    在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的同时,烟台市把建设高品位的生态、休闲环境作为一条重要举措来抓。在旧街区改造、新建绿地12万平方米,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公园、健身广场、石凳、石桌等设施,形成了集楼间、道路和游园绿化于一体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三,实施“穿衣戴帽”工程,重塑楼体形象。两年来,烟台市先后对433栋外观陈旧的居民楼外墙进行了粉刷,对277栋平顶楼进行“平改坡”,使成片的老楼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同时,烟台市合理优化配置各社区上学、就医、购物等设施,使得这些市民在无需换房的情况下享受到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有效避免了社会矛盾,大大降低了市民的生活成本。到目前,烟台市“旧房新区”城市改造面积达33平方公里,受益居民人口达40万人,占中心城区人口的一半以上。

城市“修整”城市和市民共同受益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中大量拆迁行为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使得城市建设中政府和群众的利益矛盾激化,而烟台市“旧房新区”的方式给这些普通居民省下了一生的积蓄。“搬一次家就穷一次”,烟台市奇山小区一位居民对记者说,“这种办法不仅让我们没搬家享受到了现代城市小区的生活,给我们省下了换房钱,还让我们的旧房升值了。”
    烟台市没有走弃旧城建设新区的路子,这不仅使得旧城功能提升,充满活力,有效避免了旧城区的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大量外溢,而且城市发展避免了“摊大饼”似的建设模式,城市的废水处理等公共设施避免了多头建设。同时,旧城区“修整”也有效提升了城市竞争力。烟台市这种做法节约了较多的城市土地资源,在国家土地政策紧缩的形势下,烟台市可以较为“挑剔”地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适合当地需求的高新技术项目。
    由于没有进行大规模拆迁,加之旧城生活环境日趋优良,烟台市“房市”始终较冷,没有形成大面积新建住宅的趋势,房地产开发商基本“不看好”烟台市。综合房价较同等沿海城市偏低,也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