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中金融机构合作开金融新天地
    2010-08-19    作者:耿幸华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百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轨迹,渗透方方面面,金融领域也不例外。此番金融“为用”之路,欧美机构经营、合作风格渐显迥异。在华尔街金融危机渐渐尘埃落定、中国强势崛起、欧洲金融创伤逐渐修复之时,欧洲和中国金融机构之间深度合作,将在国际金融界,开辟一片金融新天地。

  中西互动  相得益彰

  中西渐进,在金融领域,更多是以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形式演绎。
  国内首次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始于1999年9月,上海银行接受世界银行附属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参股投资1亿股。随后,其他股份制银行也开始纷纷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花旗集团取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5%的股份,香港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2006年9月,德意志银行收购华夏银行9.9%股份。
  不敢说“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克服了中资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金融创新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实现资本金充足,坏账率降低,风险管理、信息技术、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个人银行业务以及全球资金服务等领域又有技术支持,加快中资银行国际化步伐。

  欧中合作新机遇

  去年,面临股市低迷、金融危机双重压力,华尔街金融机构纷纷抛售中资银行股份,而德意志银行却以14.62元相对高价,选择增持华夏2.67亿股A股普通股,锁定期3年。此举与2006年,首次收购华夏银行时,该行地区管理全球负责人Fitschen所指,德意志银行此次收购只是一个开端,不谋而合。
  当欧洲金融机构纷纷增持中资银行股份时,中资银行历经数年培养,也意在图谋海外市场。如2009年7月,招商银行伦敦代表处在英国伦敦成立。
  观察可知,欧美金融机构在逐利模式存在差异。美国,背负债务以资本、金融运作立国,生于强压,长于技术,难免有独断、注重短期的色彩;而欧洲成体系、厚重的文化积淀,有其遵循的既定规则。
  其实,中国和欧洲金融机构的交往目前也正在进入高潮,比如中资银行在欧洲重要城市开设分行,中资银行和欧洲银行在业务上的合作也逐渐深入,政府金融管理和中国有着持续的合作,比如伦敦金融城和中国的交流也变得频繁等。
  不过,中国和欧洲金融方面的合作才刚刚开始,许多领域还是空白:中国有庞大的金融消费市场,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增长最快的地方,一个金融机构要寻找未来的发展空间必须和中国合作;而欧洲有成熟的交易市场,有完善的监管体制,有全面的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经验、管理经验和产品开发能力等,这都是中国的金融机构所缺乏的,尤其是中国在广大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小银行在管理和经营等方面都很不成熟,需要向欧洲先进的金融机构学习,这就是两者合作的基础。
  10月30-31日,“欧洲和中国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来自欧洲和中国金融界、能源界、文化旅游界、传媒界的大鳄精英将莅临论坛,就金融业创新发展、金融监管、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路径、国际货币合作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而欧洲和中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稿件
· 中东金融机构有意投资英国石油公司 2010-07-05
· 哈尔滨金融机构存贷增速减缓 2010-06-30
· 央行:推进金融机构统一身份标识 2010-06-29
·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由投资者买单? 2010-06-22
· 5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大幅回落 201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