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将继续前行
    2010-06-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20几年前,对华投资者们被珠海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所吸引而涌向那里,但是T恤、玩具、鱼钩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在孟加拉国或越南制造这些产品所花费的费用比在广东省生产要便宜得多。
  中国真的失去了“世界工厂”的位置吗?工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政府在2008年引入了最低工资标准。得益于促使农村经济好转的政策,劳动力流入城市的势头也降下来了。据美国咨询业界称,在亚洲有7个国家的劳动费用比中国低。中国沿海地区平均每小时的工资为1.08美元,内陆地区为0.55-0.80美元。相反,印度平均每小时的工资为0.51美元,孟加拉国的劳动费用只有中国上海、苏州等地的1/5。
  不仅仅是劳动力问题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去两年间的金融危机对海外需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国去年的出口额同2008年相比减少了16%。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的损害更大。纤维业10年来第一次收益减少。去年第一季度,电子、信息通讯产品的出口也同比上一年减少了25%。虽然今年中国的出口呈现恢复态势,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力没有改变。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着短期的出口混乱和长期性的工资上涨交织在一起的前所未有的危机。但中国政府和企业并不是坐以待毙。这次金融危机拉开了被长久搁置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随着费用的增加,中国制造业开始寻找高附加值的夹缝产业。沿海地方政府正在绘制提高企业附加值的新经济计划的蓝图。
  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江苏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年江苏省出口减少了15%,江苏开始谋图改变。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指导和资金奖励,要在3年内将服装占整个纤维产品的比重减少25%,相反鼓励企业增加收益性更高的工业用化学纤维的生产。结果此地区成功地大量生产了日本首次开发的极细丝。
  金融危机也可能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伪装起来的福音”。2008年底,中国一半的玩具工厂关门了。在极限情况中硬撑的小规模生产者一一倒下,存活下来的企业反而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经济生产。这些企业正在筹集增加附加值所必须投入的研发资金。
  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将停滞不前的想法是错误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退去的地方将会出现更多向产品革新和设计投资的大型企业。“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不会减小,只是将以新的面貌重生。

(摘自6月8日韩国《中央日报》)

  相关稿件
· 两面看“中国制造”成世界第二 2010-03-29
· 中国制造附加值有待提高 2010-03-12
· 汇丰看好中国制造业前景 2010-03-02
· 韩国人不满日本朝日啤酒是“中国制造” 2010-02-05
· “中国制造”走出去投资:东盟结硕果 20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