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追赶时髦背后的“尴尬”
    2008-10-06    作者:周凯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政策执行总监罗杰·亚当斯近日给50名来自全国各大企业的学员开了一次题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全球新趋势”的专题讲座。
    这些学员都是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大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涉及12个行业,将在这里接受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这个讲座让这些学员感到很新鲜。
    “全球财会行业需要积极面对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时常审视它能够如何影响并且改善企业行为。”ACCA会长理查德·戴维斯说。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话题。无论业务遍及何处,我们都必须对其所产生的社会与环境影响负责。我们都深知人类的活动对全球气候所产生的影响,大量使用燃料导致温室气体的增加,也加剧了全球变暖,以及气候变化无常。”理查德·戴维斯说。而出具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企业用以管理和改善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的措施,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切实行动之一。

“可持续发展报告”悄然升温

    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已成为世界潮流。
    在英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奖已经进入了第18个年头,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中95%的公司已经自觉地出具某种形式的三重底线报告。根据CorporateRegister.com网站于2007年1月中旬进行的统计,已有91个国家的3611个不同公司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随着科学发展观、绿色GDP、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意识的深入,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我国也悄然升温。2003年10月,中国石化同一批知名的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发起成立了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CBCSD);2004 年11 月,ACCA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2版)中文版,意欲协助中国报告机构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2005年1月,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牵头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课题组,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理论框架和体系。
    2005年及以前,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中国本土企业还寥寥无几。然而,在2006年里,随着国家电网、中铝等数家中央国有企业高调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在这些企业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宝钢、国家电网、中国平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发布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铝发布的是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宣称采用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另外,中国石油从2000年起,每年发布了HSE(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
    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在华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他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把跨国公司总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译成中文,比如BP石油公司;更多的大型跨国公司采用了后一种方式,即发布在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比如壳牌中国、美铝中国、福特中国等。目前,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已有29家发布了中文版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追赶时髦背后的“尴尬”

    忽如一夜春风来,在中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似乎成为企业界的时髦玩意儿。在过去的几年里,“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挂在嘴边的谈资。
    在风潮引领下,不少企业公开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但遗憾的是,这些报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甚至只是简单地拷贝国外企业的报告,而且企业在报告中过多披露了正面和积极的信息,对于具有潜在负面影响或者不好的信息缺乏披露,使得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广告和公关手段,极大削弱了信息的可信度。
    耐人寻味的是,在最近发生的“奶粉事件”中,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都曾发布过类似报告,其中,2007年7月,伊利集团在食品行业率先推出《企业公民报告》;2008年1月,蒙牛集团发布首个《社会责任报告》。但报告能否使公众更加信任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一个问号,明年,如果这些企业再次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的内容将令人关注。
    其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持续改进的过程,即便是一些跨国企业,在安全、环境等业绩方面也难免会有做得不好之处,对此,一些负责任的公司不是选择回避,而是坦承自己的不足或者失误。比如,壳牌中国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承认2004年有4起死亡事故,BP石油公司在2006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详细报道了该公司2005年在美国得克萨斯的爆炸事故。事实上,人们也难以相信完全十全十美的公司,公司主动地坦承不足更可能获得读者的谅解和信任。
    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才刚刚起步,许多地方还有待改进,比如总体策划和设计欠佳,视觉冲击力不够;看起来像“公文报告”,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各个部分内容均衡,重点难以呈现;缺乏有说服力的、生动的案例;没有说明和读者进一步沟通交流的渠道等等。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和目标相结合;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注重利益相关者对报告的信息需求和反馈意见;并把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理性化、客观化。
    当得知星巴克公司CEO奥林·史密斯宣称“星巴克的最大成绩之一就是说服顾客付3美元的高价买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时,经济学家巴曙松不禁叩问,“我们何时能啜饮到一杯醇香的‘有社会责任的咖啡’?”我们也可以期待能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啜饮醇香的‘有社会责任的咖啡’,一边浏览我国企业发布的形神俱佳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相关稿件
· 山东省:银团贷款有效分散大企业信贷风险 2008-10-06
· 长三角采取积极措施 助力中小企业扭转困局 2008-10-06
· 债市渐成中国企业融资新选择 2008-10-06
· 浙江多个“冠军企业”陷入困境 2008-10-06
· 质量安全是企业首要责任 200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