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购物:“正儿八经”摸人钱包
    2007-09-21    黄冲    来源:《市场报》2007-09-21 6版

一位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直白

  苏雷(化名),刚从一个电视购物节目的录制现场回来。他把自己称作“自由职业者”,今年3月份辞职来到北京,做起了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他说,在北京,像他这样的主持人“遍地都是”。没有上岗资格证,只要长得对得起观众,能“白话”,就行了。
  “你们的出场费有多少?”“哪有什么出场费,应该叫做‘劳务费’。”他马上纠正。对于一般主持人来说,“赶场”一次,劳务费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有点名气的电视台主持人,一次就能收入上万元。
  苏雷上午刚主持完一个推销保健品的节目。8点开始录,9点多录完,整个过程1个半小时。拿到了将近2000元的报酬。
  这次节目请来了一个姓宋的“专家”,号称是某著名教授的得意门生。他进场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起立、鼓掌。这位“专家”却“牛气”得很,都不肯和苏雷握手。两个小姑娘跑去献花,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节目结束之后,“宋专家”特意向苏雷解释,他之所以这么“牛气”,也是没办法的事,就是要造“权威”。
  实际上,所谓著名教授的“得意门生”,连那位教授的面都没见过。苏雷说,这个“专家”就是个专门卖药的,“跟卖大力丸的没什么分别”。
  当天,现场观众中有100多个老人。苏雷说,这些老人都是被各小区里的推销员劝说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人当场掏钱买药。
  “权威”的效果确实不错。节目还没结束,就卖出了130多盒。苏雷录制完节目准备离开的时候,还有十几个业务员在劝说一些还在犹豫的老人。
  “老年人是最好骗的。”据了解,这种保健品的对外标价180元,打折卖到140元。实际成本价只有5元至7元。
  “不过这些至少是真观众。”更多的时候,苏雷看到的是“熟面孔”。公司找来这些“托儿”,和所谓的“名人”、“专家”、“技术人员”一起,“忽悠”电视机前的观众。
  至于他主持的那些节目的去向,苏雷自己也不清楚。“可能是卫视,更有可能是地市级、县级的电视台,越是基层的农民越好骗。”

皮球往往还是踢回消费者自己手里

  “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市消协共收到电视购物方面的投诉115件,占服务业的4%。”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副主任郎丹柯指出,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有:虚假广告突出,片面扩大产品的功效;实物和广告不符,通过包装获取暴利;地址不清,消费者投诉找不到被诉方;“三包”不兑现,没有当面验货的环节。
  “太长,太唠叨,太假了。”一名消费者这样评价电视购物节目。也有消费者说,“有的还挺有意思的。特别是有情节的,像卡车轧手机,反正知道是假的,可以当笑话看啊!”
  据介绍,电视购物广告消费者多为冲动型消费,退单率和投诉率都很高。退单率的正常范围是5%至15%,有的公司甚至达到了60%。
  “这么高的退单率,主要是因为货不对路。”资深电视购物专家卢烨说。他担任着多家电视购物公司的营销顾问。
  卢烨举例电视购物节目中常见的导航手机、股票手机,消费者买回来才发现每个月还要交服务费。广告中却说是免费使用,有的干脆不提。还有一种太阳能手机,号称“用蜡烛就能充电”。实际上太阳能充电量非常有限,这款手机能卖到三四千元,完全是用概念忽悠人。
  在退货时,用户又会遭遇重重“关卡”。
  “推销部门说,我们只负责销售,不负责售后。售后部门说,应该找代理商负责。代理商说,我们只负责某个地区的销售,要找厂家。厂家售后服务中心却说,是用户自己使用不当造成的。”卢烨说,“皮球”往往是踢了一圈后又回到消费者自己手中。
  卢烨说,电视购物公司对待退货的消费者都有一套自己的办法。比如有一种号称待机时间长达半年的手机,实际上即使不打电话、不发短信也只能待机十几天。但当用户发现上当要求退货时,售后人员就会问用户第一次充电用了多久。时间短的,就说没充够。时间长的,就说充过了。“反正都是用户的错。”
  一些电视购物公司,地址在北京,库房在外地。发货都是以库房的名义。一旦产生质量问题,消费者按照地址只能找到库房,却找不到真正的被诉方。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品牌。”苏雷说,一些公司连名称和工作地点都是不固定的。有的办公地点只有七八个文员,负责接听电话,真正的老板很少露面。作为主持人,他一般也只跟业务经理联系,很少能见到老板的面。

  相关稿件
· 电视购物何时还消费者“反悔权” 2007-09-18
· 电视购物市场渐趋活跃 2007-09-10
· 电视购物:前景看好 发展瓶颈亟待有效打破 200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