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赔难,半数公众不信任保险公司
    2007-06-11    本报记者:黄少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以朋友的名义推销保险,实在让我厌恶至极!”说起半年前的经历,李媛还有些忿忿不平。
    当时,李媛刚生完小孩,“一位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嘘寒问暖了好一番,让我感动良久。后来,她又提出到家里来看我,我没好意思拒绝,还让妈妈准备了丰盛的点心。”李媛回忆说,“谁知她来了之后,寒暄了几句之后便拿出保险单跟我介绍起来,这下我才明白她的真正来意,心也凉了大半截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人都有和李媛类似的经历。无论是半路拦截、电话介绍还是上门推销,保险推销员扮演的似乎总是不受人待见的角色。
    “谢绝推销保险”,无论是在办公大楼,还是居民小区,类似的标语随处可见。保险,这个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甚至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的事物,却被视为洪水猛兽一般,被冷冰冰地挡在门外。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调查,在2105名受访者中,没买任何保险的仅占21.6%,71.4%的人“买了一些”,另有7.1%的人“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购买了保险的人中,“自己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最高,达61.9%,55.9%的人表示“买了强制的或单位代缴的保险”。
    从这个数据来看,目前公众参与保险的行为还是比较普遍的。但这是否与大多数人对保险推销员的本能排斥互相矛盾呢?
    “最烦这些推销保险的,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说到推销保险,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小王就很反感。在她眼里,保险推销员实在太讨厌,“经常走着走着,就有人突然冒出来,一把抓住你,问你要不要买保险。有时候冷不丁吓你一跳,还以为遇到抢劫了呢!”
    对于这种情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认为,近年来,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来自于保险营销员,通过营销员普及保险知识,以至于保险营销员几乎成了保险的代名词。但同时,由于他们推销产品的目的性太强,容易让消费者产生逆反心理。而且有时某些营销员对产品不适当的介绍,以及由此产生误解而引发的纠纷,还会带来负面效果。
    除了保险推销员死缠烂打的劲头“令人望而生畏”之外,国内保险产品设计不完善、保费过高和信誉度不佳,也是很多人对保险不“感冒”的重要原因。“花那么多钱买保险,等真出了什么问题,却不一定能拿到保费。这不是花钱买气受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人对现在的保险公司并不信任。调查结果同样证实了这一点,52.9%的人感觉保险理赔非常困难。
    小王说,其实她对保险还是感兴趣的。但她并不知道,除了令她厌恶的推销方式,还有什么渠道了解和购买保险。“而且,单位已经给我们上‘三险’了,我还需要买商业险吗?如果买的话,买什么险种比较好呢?”
    和小王一样,很多人也在为买什么保险、在哪家公司买而发愁。其中,26.7%的受访者表示“我想买保险,但不知哪家公司可信”,认为“保险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仅占5.4%,而认同“购买合理的保险会让自己的未来有保障”这一观点的比例则高达65.3%。在险种方面,认为应该在医疗方面加强保险的受访者最多,占到了74.0%;其次为养老险(63.7%)和意外险(59.7%)。
    “保险是生活的必需品,早买早受益,而且年龄越小,支出的保费越少,保障的时间越长,得到的收益也越多。”专业人士称,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补充,而不是冲突。在许多发达国家,保险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人们对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导致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比较落后。
    调查显示,认为自己保险意识非常强的人仅占19.1%,而赞同“国人的保险意识普遍较差”的却占40.3%。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不少城市居民宁愿花几千元钱做防盗窗、防盗门,却舍不得花几十元钱去参加家庭财产保险。对此,专家称,现在股市火了,很多人有钱就去买基金、买股票,认为有钱才是最保险的,赚钱、存钱、投资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其实,保险也是一种理财行动,只要缴纳的保费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不会对整体的投资计划产生太大影响,甚至还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关稿件
· 重庆保险专家:自驾游遇险理赔有技巧 2007-06-06
· 中国人寿:重疾险理赔将“有利于客户” 2007-05-21
· 人保财险率先开通理赔信息网上即时查询 2007-03-30
· 周延礼:保监会今年将重点整治理赔难等问题 2007-03-13
· 车辆异地投保 小心保险理赔麻烦多 200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