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绿色供热何时唤回蓝天
    2007-01-11    记者:戴岚 王慧敏    来源:《人民日报》2007-01-11 5版

  新年伊始,乌鲁木齐市又连续陷入严重污染之中。据市环境检测中心站报告,1月1日至10日,乌鲁木齐市的空气状况为:5天三级,2天四级,3天5级。
  另一数据,让人更为忧心。有关部门监测,目前盖在乌市头顶的“逆温层”已达800多米厚。人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厚重的高压锅盖下。
  逆温层与空气污染相伴生,对人体危害相当可怕。当大雾弥漫时,大气污染物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毒性要提高10倍以上,若再遇逆温层阻挡作用,空气无法对流,逆温层下的污染物就很难向上扩散,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流毒人间”。逆温层愈厚,维持时间愈长,人们呼吸含有毒物质的空气的时间也愈长,越容易致病。

年年冬季难见天日 乌市居民期盼蓝天

    空气污染造成的大雾让汽车大白天也得开雾灯。王慧敏 摄

  地处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冬季采暖主要以燃煤为主(人均耗煤是全国人均水平的近4倍),加上冬季长期出现贴地逆温层现象,造成冬季空气污染极度严重。
  2000年,乌鲁木齐开始实施“蓝天工程”。在一年多时间里,撤掉了城区内上千台分散的小锅炉,采取集中供热的方式,设法减少污染源。
  2003年,乌市政府再次斥巨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并拨出36.33亿元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集热等清洁能源建设。
  这些做法收到一定效果:“蓝天工程”实施当年,乌鲁木齐空气质量一级天数比上年增加85天。2004年,乌市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70.5%,创十年来最高纪录。

供暖企业阳奉阴违 洁净煤推广遇尴尬

  不过,这些措施的推行并不顺利。首先是洁净煤遇到尴尬。尽管政府发文要求各单位必须烧洁净煤,并且派出市政、市容监察大队,到各个路口设岗、设卡封堵原煤进城。但供热企业却对洁净煤暗中抵触。乌鲁木齐市一个采暖期的燃料市场总量有167.8万吨,而所有洁净煤厂家2006年的总销售量却只有几十万吨。
  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洁净煤价格远远高于原煤价格。一位热力公司的老总曾向记者大倒苦水:“供热行业是微利行业,一吨煤别说贵出几十元,就是贵出几元钱企业都难以承受。”
  为“配合”环保政策,有的供热部门白天烧洁净煤,晚上烧原煤;遇到检查时烧洁净煤,平时偷着烧原煤。因此,乌鲁木齐的居民普遍感觉,白天的空气质量要明显好于夜晚。

“绿色”发电难代烧煤 “热电联产”非一日之功

  “热电联产”方案应运而生,就是在发电的同时让伴生的高温冷却水进入千家万户实现供暖。“热电联产”供热热效高,污染物排放少,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循环经济,非常适合类似于乌市这样冬季采暖期长、环境较脆弱的城市采用。在主城区强力推行“热电联产”供暖,同时在其它地区辅以清洁能源供暖,就可根本上实现“蓝天工程”的目标。
  乌市政府一位领导认为:如果全面推广“热电联产法”,用不了5年,乌鲁木齐就会天蓝水碧!
  这位领导说,现在,一方面是市区煤烟滚滚,另一方面电厂每年生产的1000多万立方米的电热气却闲置着——因为它没有市场,市场已被44家供热企业瓜分完毕。我们保护的是落后的烧煤,牺牲的是绿色的热电联产!
  不过,也有人认为推行“热电联产”绝非易事。因为“热电联产”进入供热领域,燃煤供热企业就要退出。这些燃煤供热企业都是政府批准的,每家投入都在好几千万元,其利益怎么保护?
  不过,乌鲁木齐市政府的态度是坚决的。日前,乌市正式出台文件规定:成立热电联产发电管理规划委员会,推动热电联产工作有计划、有步骤、依法付诸实施,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1500万平方米。 
  “眼下燃煤供热企业退出去是条较为科学的路子。目前,热电企业产生的热能大量闲置,燃煤供热企业也有大量热能过剩。浪费何其大啊!”这位领导表情严肃地告诉记者。
  乌市何时重见天日?人们拭目以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