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发布
    2006-12-07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县经济处处长姚忠阳介绍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情况

规划处副处长郭庆山参加信息披露会

公共信息处副处长尉高师主持披露会

区县经济处处长姚忠阳接受记者采访

  一、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是我市(本网编注:北京市,下同)在中长期规划中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的区域经济规划。规划的编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突出理念创新。规划树立“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理念,从北京城市功能升级调整的要求出发,寻找各功能区域在未来北京城市发展中的新定位;树立“立足可行、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从各个功能区的现有基础出发,在可预期的制度改革前景框架内,提出加快区域发展的新思路。
  二是突出统筹规划。《规划》本着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着眼全局,统筹我市各区县现实条件和发展远景,注重科学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各个职能部门与科研单位相配合。
  三是突出协调发展。《规划》强调空间协调(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时间协调(发展阶段相互衔接)和功能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统筹考虑人口和产业协同转移,明确各个功能区的发展重点,并且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推进了功能区域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融合。
  四是突出区域分工。规划着眼于北京市区域协调发展,充分考虑了北京市四类功能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不仅着手于5年的建设和发展,还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二大发展带、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框架,形成点、线、面互动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
  发展现状:首先,北京市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其次,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日趋明显。第三,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城区渐次向郊区转移,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份额实现了较快增长。第四,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乡经济日益协调。第五,主要产业功能区发展迅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
  主要挑战:首先,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不强,国际性功能需大力提升。其次,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有待进一步协调。第三,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最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体制创新不足。
  (二)规划的目标、思路、重点
  总体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强化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思路:一是建设北京东部、西部发展带;二是通过“优化城区、强化郊区”,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发展均衡的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三是推动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建设金融街,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奥林匹克中心区等三个重点功能区,在城市发展新区,结合重点新城建设,发展顺义临空经济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重点功能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战略重点:一是构建不同功能区域的重点产业群;二是实现增长极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三是完善以新城建设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四是实施以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振兴计划;五是努力建设体现首都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六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引导及保障机制。
  “十一五”时期,要按照“优化市区、发展平原、涵养山区”的原则,依据各城市功能区域的定位,建立产业筛选机制,规划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格局,提高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引导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集聚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以及知识型服务业等产业群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集聚发展;引导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都市工业、生物医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集群在城市发展新区集聚发展;引导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在生态涵养发展区集聚发展。
  (三)四大城市功能区域规划
  首都功能核心区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古都风貌的现代国际城市的中心城区,成为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宜居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典范。要把落实好“四个服务”、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古都保护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
  城市功能拓展区要努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商务区、科技园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区、教育和体育中心区以及文化“首善之区”;形成与现代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形成以人为本、以秀美山水园林为标志、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宜居区域。要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以知识创新为主动力的区域发展模式、营建环境友好的和谐区域。
  城市发展新区要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合理、城镇功能基本完备、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发展新区。重点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新城,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转移;要加强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要调整经济结构,扩充经济总量,培育城市新的增长极;要发展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
  生态涵养发展区要促进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显著提高,构建起以“绿色农业、生态工业、休闲旅游业”等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特色功能区域。重点是培育良好的生态涵养系统,创新生态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加快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推动人口、产业向新城集聚,不断优化完善新城功能。
  (四)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
  中关村科技园区要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在五年之内再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一区多园多基地”的空间格局。重点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动知识服务业发展。
    北京商务中心区要发展成为引领北京市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引擎,成为首都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重点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推动商务信息中心地位确立。
    奥林匹克中心区要建设成为充满活力、体现生机、生态友好的国际性体育赛事中心,成为集文化、体育、会展、旅游、科技、商务于一体的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区。重点是推进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借助奥运契机,开发奥运品牌,促进产业综合发展,确保后奥运期平稳发展。
  金融街要发挥总部经济优势,建设成为资金密集、市场完善、交易活跃、信息通畅、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首都国际化金融中心区。重点一是继续加快金融街建设,完善金融业发展的“硬环境”;二是继续强化服务职能,保障金融业发展的“软环境”;三是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四是拓展金融业发展空间,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建设成为首都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首都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基地,京津塘产业带上的综合产业新城。重点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二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等服务产业,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加速宜居新城和产业发展新区建设;四是扩展发展空间、完善发展布局。
  顺义临空经济区要发展成以航空港为枢纽的国际交往中心区域和空港物流基地,以商贸、商务、会展等关联产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高度加工型制造业基地。重点是大力发展空港相关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加强现代物流业资源整合,加强管理上的协调,促进机场建设与周边产业协调发展。
  (五)规划实施
  一是制订配套政策,包括资金配套政策、人力资源配套政策、土地管理配套政策以及其他综合配套政策等;二是综合协调统筹,包括完善综合协调的组织机构、强化区域规划的协调和衔接、推进市场化进程以及推进各个功能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和统筹协调等;三是实施重大工程,包括交通一体化工程、信息一体化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均衡化工程等;四是创新管理机制,包括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高效的公共管理机制等;五是强化公众参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