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市场繁荣兴旺 个中问题一言难尽
    2007-06-01    唐瑾瑾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再过一周就是今年高考的日子了,中考也将在二十几天后来临。北京图书大厦三层的高考、中考辅导用书专区内人头攒动,不仅有穿着校服神情专注的学生,还有不辞辛劳陪着孩子一同购书的家长们。“高考冲刺”“中考冲刺”的醒目标牌指引着学生和家长们簇拥在书架、书桌周围,把一本本“大全”和“秘籍”放入购物车。教辅书籍市场供需两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图中这位正上高一的北京小姑娘拥有大约这样4书柜的教辅书和课外读物,她的书还在不断的淘汰和购买中。她说,她的很多用过的教辅书和已显“幼稚”的文学书都被当作“废品”卖掉了,觉得很可惜,可是又不知道怎么样让这些书得到更好的利用。
  相信很多孩子和家长都有和她一样的想法。这确实是教辅书市场的另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春明 摄
题海战术、应试教育催旺市场需求

  北京图书大厦三层的高考辅导用书专区中,一位家长正蹲在地上挑选着高考模拟题册,她身边的一个男孩手里捧着十几本大大小小的书来回翻看,选了半天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最后,母亲皱了皱眉说:“那就都买回去吧,能看多少算多少。”男孩撅了撅嘴,怏怏地跟在母亲身后向收银台走去。
  “一天做四套卷子才能把题都做完。”这个男孩是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高考还剩几天,母亲仍然不舍弃让孩子沉浸在题海战术中。这一幕反射出家长望子成龙近乎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反映了目前教辅书籍市场巨大的消费能力和强劲的消费动力。
  北京市社科院一份相关分析报告透露,目前我国年人均购书仅为5册左右,而且其中80%的图书被20%的人买走;全部图书中,教材和教辅占到了75%以上。这样的数据让人吃惊和担忧,但原因似乎不难分析。传统的应试教育还留存余威,题海战术最是中国学生的强项,寄予孩子太多希望的家长们心甘情愿为教辅书籍买单。教辅书籍市场需求旺盛。
  一位同样来书店帮孩子购买辅导书的陈先生向记者坦言:“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连十几万元变相的赞助费都舍得付出,多买几本教辅书简直不在话下,即便买回去孩子一本也不看,家长也没怨言。”
  小汤和她的同学放学后,来到北京图书大厦买辅导书。“只要班里有一个同学说哪本辅导书里面的题不错,就会有好多同学跟着去买这本书。”小汤是北京市鲁迅中学的高二学生,进入实验班后,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压力使得小汤经常觉得单单完成学校的作业对自己来说远远不够,因此她会自己购买一些辅导书来做题。但由于小汤经常针对某个学科的某个知识点买好多书,导致课外自学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学校老师的教学进度,使得买的辅导书经常没看几页就丢在一边,无暇顾及。

学校打“擦边球”家长、学生多数无怨言

  据了解,北京市教委要求各中小学校要按相关规定严格为学生选用学习用书,不得组织学生强制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不得向学校印发教辅材料《推荐目录》,或强迫订购教辅材料。同时将严肃查处教辅材料出版、发行和选用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坚决遏制教辅材料过多过滥现象的发生。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北京的学校还是比较规范的,以前我孩子在学校集体订阅了一份学习报,后来学校方面停止给学生集体订阅报纸,如果孩子想继续订阅,只能我们家庭单独订阅了。”
  北京市十一学校实验班高一的学生小蒋轻松地说:“我们老师从来不给我们留课外辅导书上的题。”
  在北京上高二的小汤对学校指定辅导练习册并无怨言,“学校也会发一些指定购买的练习册,我们人手一本各门课的配套练习册。像我所在的西城区所有学校的同学都必须购买一套《学习、探索、诊断》丛书,每人每年至少9本。我今年要会考,老师又发了一本这套丛书的化学会考分册。”小汤表示这套丛书里的习题还是不错的。但除了这套丛书,小汤的物理老师还让班里的每个学生购买一本龙门书局出版的《王后雄高考5+3物理》。“老师说必须都买,因为他上课就讲上面的题。”而在小汤看来,这本书并不适合每个学生,“可能这本书更适合学习程度好一些的同学,程度差一些的同学就不那么适应。”
  常女士的孩子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念高一,她对学校里的老师推荐学生购买各种辅导书的现象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这个配套书嘛,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有的。什么热点啦,指导啦,都是学校发的。至于有没有算入学生的书费,我们也不是很清楚。”
  今年春季开学,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按规定只能向学生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而在高中阶段,学校在推荐辅助教材方面大打擦边球,而学生和家长由于不愿在学习上落后于他人,往往不多作追究。《瞭望》杂志曾撰文指出,每年全国仅中小学教辅材料定价总额约600亿元,回扣率达30%。这就意味着,每年就有180亿元流入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及其负责人手中,而这些钱全部来自学生家长。

出版商利益驱动盗版、差错有增无减

  教辅之乱引发教辅之害,因为收费增加使很多贫困家庭承受经济压力,而大量教辅材料则增加学生负担。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盗版教材因为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利益驱动是商人的本性,但对于教辅书籍出版商来说,他们的做法并不能简单的以利益驱动来概括。毕竟他们肩负着重大的文化传播和教育引导的责任。然而,由于教辅书籍低成本、高回报的经济利益和庞大诱人的市场前景,教辅书籍的出版商们也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辅书都卖得很好。但是这些书的内容非常混乱,组稿者拍拍脑袋做的书太多,有点泛滥的趋势。出于经济利益,教辅书相互之间剪切抄袭也在所难免。出版社往往以40%的价格卖书,其余60%的利润与营销人员、学校和老师分享。”北京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编辑小孙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专门的教辅书籍的组稿者,小孙会定期到书店搜罗一段时间内卖的比较好的教辅书,研究它们的内容和策划。
  “去了封皮,这些书的内容大同小异。国家规定书籍的差错率必须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而教辅书籍的差错率如果在万分之三以下就称得上好书了。”
  新闻出版总署去年对58种教辅读物的编校质量进行了专项检查,结果有近30%的读物质量不合格。而今年前3个月,全国共收缴3611万多件各类非法出版物中,盗版教材教辅读物就有165.5万件。小孙把这种现象归结于教辅书籍市场巨大的利益驱动和上级出版部门的监管不利。
  “连《考试说明》都存在错误,这样的教辅书很难说不会误导学生。”南昌市郊区岗上中学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老师要求他们买的练习册和单元训练,连题目都不完整,答案也有很多错误,弄得他们后来连自己做对了的题都怀疑起来。这样无益于学习,甚至会扰乱思维的教辅书真的是祸害不浅。
  针对教辅书籍市场的现状,除了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严格的规章条例、并严格贯彻执行惩治措施以外,我们的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都需要行动起来,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创造一个健康的教辅书籍市场环境。

  相关稿件
· 暴涨暴跌的股市和缺位的财商教育 2007-06-01
· 教育部:谨慎选择外国学校在第三国的分校 2007-05-29
· 拒绝开户是对风险教育的误读 2007-05-28
· 陈小娅: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007-05-28
· 2007“建行杯中国家庭理财教育”活动启动 200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