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突围
    2009-02-23    作者:王慧敏 顾春    来源:人民日报

正在走出困境的绍兴建筑市场也空前活跃。王慧敏 摄

  绍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考验!
  金融危机是“危”也是“机”。它对我们的产业结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进行了系统的检验。面对冲击,我们要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也要找准主攻方向,推进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走科学发展之路!绍兴突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
  这些年,浙江省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企业率先“入海”。正如当地企业家所说:“大海的机会更多,风浪也更大。”既要勇闯大海,又要巧避风浪,需要不断探索、积累经验,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破浪前行。
  ——编者

呛到海水,资金链断裂

  绍兴,堪称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共同繁荣的典型。2007年底的数据显示:经济总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十一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浙江省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长三角城市第三位。全国工商联在2008年发布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据203席,其中绍兴市45家。同时,绍兴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位于全省第四位,城市和谐指数位居全国第八位……
  “感觉就像是半夜醒来发现着火了,一瞬时往哪儿跑都不知道!”回忆起几个月前的绍兴,绍兴县杨汛桥镇党委书记许志炎仍然心有余悸。
  杨汛桥,一个长期聚集在聚光灯下的小镇:2001年,小镇企业“浙江玻璃”在香港敲响开市之锣,此后几年内,杨汛桥一条短短的街上集聚了7家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4年,杨汛桥连续拿下“浙江第一镇”桂冠;2007年,经济贡献率占绍兴县10%。
  就是这个小镇,成为此次绍兴危机的风暴眼:2008年9月29日突然停产的华联三鑫,发起者中两家企业来自杨汛桥:展望集团和加佰利集团。华联三鑫投资由最初的24亿元猛增到100多亿元,展望集团和加佰利集团均为其提供了巨额担保,而杨汛桥另几家大型企业又为展望集团等提供了担保。风声鹤唳中,各大银行、企业债权人纷纷赶往杨汛桥收贷,资金链条越绞越紧。
  2008年10月21日,危机又降临到杨汛桥另一家大型企业——阻燃集团身上。这家曾跻身该镇十大集团之列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投资数亿的1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难以为继……
  2008年10月25日,杨汛桥镇给绍兴县的一份急件中这样写道:“几乎在一夜之间,各家银行将杨汛桥籍企业设定为重点监控对象……许多企业甚至被银行列入‘黑名单’……目前,全县企业间的相互担保已经成为了网络,而杨汛桥镇作为全县经济重镇,许多大企业处于担保网络的最核心。这种资金链断裂的局面极有可能在我镇更多的企业间蔓延开来。”
  一封封紧急求援信,火速发向市里、甚至省里!
  就在绍兴各方全力挽救华联三鑫时,位于市区的另一家巨型企业——2008年胡润百富榜上唯一来自绍兴的纵横集团又因资金断裂陷入危机!
  “去年9月、10月是什么感受?意外,惊慌,迷惘。”绍兴经贸委副主任楼建明说。“从上到下,寝食难安。几个月没有休息,每天办公到深夜。”
  绍兴市银监局局长骆有才这样描绘市领导的焦虑:“仅仅一个12月,我参加市委市政府各类重要协调会议17次。整整几个月,市里基本上就在处理企业这些事!”
  更焦虑的是银行。招商银行绍兴分行行长葛晓娴形容:“最早还是从媒体得知华联三鑫停产的消息,当时绍兴一下子进入了昏天黑地的感觉,由于我们银行和华联三鑫有大量业务联系,那一个月,基本上没有好好睡过觉。”

“有外因,也有内因。”

  家底殷实的绍兴,为什么会成为重灾区?
  “有外因,也有内因。”市长钱建民说,“论外因,一是绍兴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高,外贸依存度高;二是绍兴产业以纺织为主,面料生产与石油产品靠得近,国际油价出现大幅波动,造成PTA、纺丝、纤维产品等原料价格暴跌,企业出现巨额亏空。从内因看,产业层次低、以传统产业为主,企业过分追求规模效应而忽视了企业的质量。尽管全市有40多家企业跻身全国500强,但自主研发能力差,实力却不强。资产大幅缩水后,企业本身负债率高,一下子就转不动了。”
  绍兴市统计局局长赵泽良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钱市长的观点:“绍兴的纺织结构存在严重问题:生活型面料生产占据产量90%以上,行业过度集聚、产品结构重复,管理粗放。”
  在杨汛桥镇党委书记许志炎看来,这场危机先发生在绍兴,与绍兴“先发”不无关系:“很多国内企业好比还在内河里行船,而杨汛桥企业已经出海,进入了国际产业链。大海的机会更多,风浪也更大,国际金融海啸必然会首先影响到海船,会让我们呛到海水。”
  还有些经济界人士认为,绍兴陷困,与部分企业盲目扩张有关。绍兴商业银行行长陈方晓回忆:“危机来临的9月底之前,绍兴经济运行到达高点,企业流动资金充裕,不良贷款达到历史低点,利润率达到最高点;不少企业盲目乐观四处出击找资源,投矿产,投天然气,投股权,投地产。这种扩张,加剧了资金链断裂。”
  不过,对于资金链断裂,也有人认为与银行前期“嫌贫爱富”有关。譬如,当地一个大企业,实际资产只有7.6亿,然而,自贷10亿,对外担保29亿!在经济膨胀时,这些大企业门庭若市,市内外各大银行争相上门放贷,气球被越吹越大。
  还有人认为,绍兴所以会成为重灾区,与绍兴特色的“绍兴人经济”也有关系。绍兴寸土寸金,许多想做大的企业,拼命对外投资,收购企业,由此产生的财务费用,又在当地消化。

救助企业,着力突围

  2008年9月29日下午5时,华联三鑫停产。几乎同时,绍兴上下,一场针对这个巨型龙头企业的拯救行动迅速展开。
  “要走出‘多米诺’困境,就从源头入手,只有保住第一张骨牌,才能保住所有的骨牌。”绍兴县立即成立由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工业企业解困工作领导小组,进驻企业,帮助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同时,从绍兴市到浙江省,在听取绍兴县的专题汇报后,都作出重要部署。
  “这场危机带来影响之大、之突然,前所未有!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快速反应,要敢于负责。有争议的,由市委市政府来担责任。”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说。
  事实证明,在危机面前,政府采取主动出击的举措是正确的。2008年10月9日,浙江省政府专门就华联三鑫的重组问题,主持召开省级银行业协调会;10月13日,绍兴县专题召开县内银行行长会议,县内各家银行出台“不随意抽贷、不附加担保抵押条件、不增加企业贷款负担”为主要内容的同业协会公约;10月16日晚,绍兴县通过了《关于做好当前工业企业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通过工业用地变性、地方税收分成奖励、组建政府性担保公司进行应急过渡担保等措施,全力防范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在应急处置维护稳定的同时,由政府出面,对倒闭企业实施重组,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10月16日,浙江远东化纤集团、滨海工业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注资9亿元和6亿元重组华联三鑫。11月7日,停产不到一个半月,原华联三鑫第一条生产线重新开通,顺利恢复生产。
  连续数个月,市、县、镇三级政府有关人士斡旋在债权人、企业、担保单位之间,召集相关利益人,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政府政策扶持一点,担保企业剥离一点,债权银行让利一点,社会个人承担一点”成为大家在解困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渐进式”的解困之举,保护了现有生产力,企业和银行有了更多喘息的机会。在最初的慌乱稳定下来后,更多的救援途径开始出现。解困生产保障组、解困债权债务核查组、解困信访维稳组、解困债权债务处置组和解困重组洽谈组5个专项工作组的成立,使解困工作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各级银行也从收贷转向了加入救助队伍。“要做最受尊敬的银行,而不是最赚钱的银行”成为银行的座右铭。“从10月份开始,我们像救火一样,放贷了7.26亿元,投向15家有资金困难的企业。危机开始前,我们处于全国城市商业银行200亿元规模以上银行排行第二名,去年底,不良贷款率从全省最低的1.2%升到了全省最高的2.84%!但这时候,我们不能回避社会责任!”绍兴商业银行行长陈方晓说。
  政府、银行齐发力,绍兴企业家们的情绪迅速平复了。“现在,遭遇困境的企业没有一家丧失信心,都在努力自救。”“重灾区”杨汛桥镇党委书记许志炎如是说。
  在2009年的新春,绍兴经济出现止跌回升迹象:去年12月,工业用电量比11月已经增加11.3%;今年,绍兴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达到98%;1月外贸出口额比上年12月份继续增加9.3%。

企业反思,政府补课

  尽管形势有所好转,但绍兴市委、市政府并未喜形于色。
  “透过这场危机,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一脸凝重:“危机的根源在于粗放经营: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企业经营。这给我们敲了警钟,要增强发展后劲和区域竞争能力,必须具体思考这些问题:政府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加强监管经济的能力?做大后的企业如何提高管理能力、控制风险?企业家素质如何提高?如果这次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即使这次侥幸躲过了风险,将来还会出问题!”
  “危机暴露出政府监管、社会监管的不到位。香港政府对企业监管、贷款的真实性、去向都很清楚,而我们呢?要等到企业出现停工时才能知道。” 市长钱建民的话一针见血。
  “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尽责不到位,纵容企业短贷长用,其实与企业一起组成了担保链。”绍兴市银监(分)局局长骆有才自我揭短。
  冷静、客观地对待问题、对待成绩,绍兴人的胸怀令人感佩!
  这场危机,因为前所未见,所以危机中衍生出的许多话题,并不是“黑”和“白”那样可以很清楚地去判明,还需要我们去做深层次的反思:
  譬如,政府该不该救市、该怎样去救市、涉入程度到底该多深?采访中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一位银行界人士困惑地说:“浙江的政府,太爱护自己的企业了。政府对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企业一出事就来找政府、找银行寻求支持。政府这样为企业担责任,‘孩子’能学会走路吗?”
  对此,也有人认为,这次危机能得以及时控制处理,关键点恰恰在于政府“挑了担子”。按市场经济法则去操作,政府完全撒手不管,很难想象这次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当时,人人自危,正是因为政府的介入,给了企业信心、银行信心,从而稳定了局面。实践证明,市场之手失灵时,政府一定要进入调控。
  还有,企业经营多元化,究竟是利是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绍兴企业的转型过程中,不少以轻纺为主的企业,大步进入其他产业,开始了多元化进程。
  本轮危机中,停产的江龙、华联三鑫、纵横三大企业,无不涉及大量对外投资,并且因为扩张带来资金链问题而陷入危机。尽管如此,采访当中另一些企业还是表示,多元化投资仍然应该是企业发展方向。
  一位企业家直言不讳地说:“企业能撑到今天,幸亏是很早之前就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东方不亮西方亮。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不搞资本运营,不可能大发展。”
  也有人对此坚决反对,一位长期关注绍兴经济的学者告诉记者: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要创出一个知名品牌,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如果我们这个品牌还没有做好就这山看着那山高,到处出击,最后,什么品牌也做不好、什么产业也做不大。
  有人认为:“这次危机告诉我们,政府不该一味要求企业做大,该看重的是如何做强。一个小而强的企业比一个庞大的、效益差的企业更经得起市场风浪……”
  的的确确,正如“绍兴突围”仍还在进行一样,这次危机留给我们的反思还有很多很多……

  相关稿件
· 千年绍兴黄酒变身收藏投资新宠[图] 2008-11-17
· 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见闻 2008-10-27
· 绍兴县560万元“助力”土地股份合作化流转 2008-10-22
· 绍兴摆出“专家超市”支招企业发展 2008-06-30
· 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将于10月在绍兴举行 200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