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就业援助号角吹响
    2008-07-14    作者:郭舒然 王炜    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汶川地震专题]

  “今年7—9月份将向灾区提供10万个待遇较好的就业岗位信息,帮助转移3.5万有就业意愿的灾区劳动者到支援省市就业,协助受灾省帮助17.5万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地震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座谈会上,19个对口支援省市及深圳市与四川、甘肃、陕西正式签订了就业援助协议,作出上述承诺。
  为保证承诺“兑现”,从第三季度开始,支援省市将把就业援助确定的任务纳入当地就业工作的任务,统一考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建立定期上报制度,跟踪了解各地对地震灾区对口就业援助协议的履行进度。为鼓励对口援助地区的企业到灾区招工,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包括职业培训补贴、单程交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在内的扶持政策。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就业工作带来巨大冲击,仅四川省就新产生城镇失业人员37万人,零就业家庭增加5.1万户,115万农业劳动者失去土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部署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财政部迅速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地将因灾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纳入就业援助的范围,结合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并按规定提供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不等不靠。四川省迅速开展受灾情况摸底调查,并及时搭建了与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对接平台,针对地震灾区劳动者的特点,省内外劳动保障部门及相关单位积极联系和沟通。其中,成都市在都江堰、彭州两个重灾区开展就业援助登记,了解灾民就业需求,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岗位筹集、免费定向培训,有组织劳务输出等工作,并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兑现失业保险。陕西、甘肃2省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更多吸纳灾区劳动者,落实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积极促进受灾地区劳动者实现就业。截至6月底,仅四川省已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万人,企业吸纳就业17万人,向省内外组织劳务输出9万人。
  各地及时的就业援助犹如雪中送炭。各对口支援省市及时摸清了来自灾区在本地就业的劳动者就业及其家庭受灾情况,做好安抚、慰问工作,稳定灾区劳动者情绪。同时,多渠道搜集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信息,直接提供给地震灾区,并通过在地震灾区举办专场或综合性的招聘会等方式直接招工。针对就业困难的灾区高校毕业生,纷纷提供重点帮扶。广东省推出“绿色服务通道”等十大援助措施,组织200多家企业为四川灾区提供了15000个就业岗位。企业对灾区群众开出了每月1200—4000元不等的比较丰厚的待遇。
  与此同时,各地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号召各界募集就业岗位,鼓励各类企业更多吸纳灾区劳动者,对灾区就业援助提供支持和帮助。截至6月底,19个有对口支援任务的省份共向灾区提供岗位17万个,安置灾区劳动者近2万人,组织6000多名灾区人员参加了技能培训。

北京:“暖心慰问”灾区来京务工人员

  最近一个多月,北京市各大建筑工地上,部分来自地震灾区且家庭受灾较为严重的务工人员,陆续收到了政府发放的“暖心慰问金”和“爱心电话卡”。据了解,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向各区县下拨了19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慰问灾区务工人员。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来自灾区的务工人员时刻挂念着家乡的灾情和亲人的安危。为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难题,北京市劳动保障系统自5月15日开始实行动态监测周报制度。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和社区(村)工作人员,负责搜集务工人员的返乡动态和援助需求。对招用灾区务工人员较集中,特别是承担奥运工程和保障服务的用人单位,建立了信息反馈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并提供相关帮助。
  为了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北京市还进一步加大了维权工作力度,保证“12333”劳动保障维权咨询电话畅通,优先处理涉及灾区务工人员的维权案件。对申请返乡救灾的人员安排带薪年假、探亲假、丧假,足额结清工资,为他们顺利返乡提供有效帮助。
  北京市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优选7所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接收了德阳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7个专业的223名学生来京就读。并为对口援助地区收集7000多个就业岗位信息。

山东:“优选”2.4万个岗位送到北川

  “我们选的都是企业用工管理规范、工资发放正常、收入较高、能解决食宿并且比较稳定的岗位,把这些岗位送到灾区,才能让灾区人民放心地来山东。”山东省劳动保障部门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截至6月23日,山东省已将按上述标准筛选落实的2.4万个就业岗位信息发送到对口支援的北川县,这些岗位主要分布在机械、电子、服装、餐饮等行业。济南、烟台等市还到灾区开展“爱心就业援助”活动,进行现场招聘。目前,已有214名北川籍劳动者赴鲁就业,有150名劳动者被山东省在灾区援建企业录用。
  从灾区来山东就业的人员和吸纳来自灾区人员的企业,还可享受就业扶持政策。有关部门对来山东就业人员提供全程免费就业服务,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各市也为对口帮扶地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重建基础设施、就业信息系统提供了支持。目前,已有92名来自灾区的人员享受到了就业扶持政策。

陕西:为灾区人员就业提供“六援助”

  日前,在宝鸡和汉中举办的就业援助招聘洽谈会上,两市开展了以政策、岗位、社保、培训、资金和维权“六援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活动。优先为受灾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优先为灾后恢复生产企业推荐合适人才。有2000多名灾区人员通过招聘会就地实现就业。
  陕西是汶川大地震受灾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地震共造成122人死亡,294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63亿元。
  为加快专项就业援助的步伐,陕西省对灾区进一步放宽就业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宝鸡、汉中两市增拨省级就业专项资金近1300万元,增幅达10%。西安、延安、榆林等大中城市对重灾市、县进行对口就业援助,非灾地区已安置本省灾区人员就业近8000人。宝鸡市还组织人员走访慰问了2500名自主创业者,给予贷款和创业服务支持,帮助其恢复生产经营。
  地震发生后,陕西省迅速组织运力,调集374辆长途客车,及时将1.3万多名四川灾区农民工送回家乡。有效维护在陕就业灾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全省处理了89起涉及拖欠地震灾区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投诉,追讨工资1500余万元,近3300名在陕工作的农民工如愿返乡抗震救灾。

江苏:专门窗口提供方便服务

  近期,江苏省各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纷纷设立了专门的“灾区外出务工劳动者、川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服务窗口”,来自灾区的劳动者可以很方便的通过这条“绿色通道”找工作。
  地震发生以后,不少灾区劳动者纷纷自发或有组织的到江苏务工。针对他们的就业需求,有关部门推出一系列职业介绍服务措施,包括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开通就业援助心理咨询指导热线电话,开展向灾区高校毕业生送一套就业政策资料、一次面对面的职业指导、一组有效的就业岗位信息、一次职业技能培训的“四送”服务,发放联系卡、建立跟踪服务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为灾区劳动者提供有效的职业介绍服务。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积极为灾区劳动者寻找就业岗位。目前,全省已收集2000多个岗位信息,涉及机械操作、焊接、勤杂和保安等10多个工种,提供免费食宿,一些企业还承诺提供短期免费培训。一个月来,已有450多个岗位信息发送地震灾区,已接收灾区有组织来苏就业人员327人。
  为确保来自灾区技工院校的首批518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江苏省对就读学校作出统一安排,并要求接收学校为灾区学生准备好学习生活用品,妥善安排食宿,承担学费、生活费和一次性交通费等费用。有些地区还将来自灾区的技工院校学生纳入了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费用由学校承担。

甘肃:轻灾区与重灾区“结对子”

  “不让一户家庭因灾成为零就业家庭,不让一个企业职工因灾长期失业,不让一名技校学生因灾辍学”。
  地震发生以后,甘肃省劳动保障厅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甘肃省地震灾区就业援助工作方案》,提出了上述就业援助基本目标。
  甘肃省是仅次于四川的第二大地震灾区。据初步统计,全省受灾人数526.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42.8亿元。
  面对灾后复杂而艰巨的就业援助工作,甘肃省协调省内非受灾地区或受灾较轻的地区,通过“结对子”的形式,对重灾区进行对口帮扶。目前,兰州市等12个市州劳动保障部门与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重灾区的16个县区结对帮扶制度已经建立,各地向受援县区提供企业用工信息4000余条,目前已有900多名劳动者被帮扶地区企业吸纳。
  同时,有关部门狠抓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培训和维权保障三项工作。目前,陇南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两个重灾区将卫生防疫、伤员看护、救灾物资搬运等纳入公益性岗位范围,已安置受灾就业困难人员510人。对因企业受损、个体工商户歇业造成的城镇失业人员,积极开展就业培训。陇南市正在积极筹备灾后第一期针对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培训班。
  灾区劳动保障部门还进一步强化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借灾害之机侵害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

广东:为灾区开通“就业直通车”

  近日,“广东省援助汶川劳务输出招聘会”在汶川县水磨镇举行。这是地震发生以来在汶川重灾区首次组织开展的劳务招聘会。据不完全统计,当天进场的求职者近5000人,已达成就业意向的有2130人,确定录用成功的有912人。
  地震发生以后,广东省对灾区在粤和新入粤务工人员开通了“就业直通车”:灾区转移出来能够直接就业的优先安排就业,对岗位不挑不拣的在5个工作日内推荐其就业。广东省还把灾区在粤务工人员纳入广东省“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提供免费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等优惠政策。对在粤务工半年以上并参加失业保险的灾区失业人员给予失业登记,享受本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同等公共就业服务待遇。企业招用灾区劳动力要提供住宿,并预支一定工资作为其生活费。
  深圳市近日在对口支援地四川绵竹举行的一场远程“见工”会颇有特色。利用自主研发的远程招聘系统,深圳市打通了深圳企业招聘四川、甘肃灾区员工便利通道,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帮助灾区劳动力有序赴深就业。
  据了解,深圳市还将于近期启动专门针对对口支援县区的“金路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帮助对口支援地区重建劳动保障基础设施;对灾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创业、就业和岗前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帮助受灾群众在家乡创业和就业,并解决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浙江:特事特办开设绿色通道

  “到浙江来工作吧!”日前,浙江省温州市组织21家用人单位赴四川安县、绵竹等地招工时,打出了这样的标语。此次招工达成就业意向750多人,落实赴温州就业420余人。
  同时,嘉兴市10个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同时举办了“情系灾区,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绍兴市设立了“地震灾区农民工就业援助专柜”,对灾区求职人员实行全程免费就业服务。杭州、宁波等地为灾区务工人员开设就业“绿色通道”,优先提供岗位……浙江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千方百计为灾区务工人员来浙江就业提供方便。截至6月中旬,浙江省已将收集的296家用人单位就业岗位信息送达四川灾区,帮助灾区有就业愿望的务工人员落实就业岗位。
  据调查,在浙务工的四川籍人员有200余万,其中,来自重灾区的约34万人。各地积极做好来自灾区务工人员的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援助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做到凡灾区农民工有投诉或举报,一律特事特办,使救助关爱灾区务工人员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重庆:第一时间送来就业岗位

  5月28日,重庆市将精心收集的106家企业、3015个就业岗位信息提供给四川省,并由四川省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向灾区发布。这些经过筛选的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大、用工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好,多数企业能够提供食宿,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稳定,月工资800—3000元。同为受灾地区的重庆市在第一时间将岗位信息提供给山水相连的巴蜀兄弟。
  重庆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以最快的速度开辟了灾区求职者就业援助“绿色通道”,为来渝的灾区求职者提供“一对一”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5月27日至6月3日开展了以“为民营企业招聘用人服务,为大中专毕业生和地震灾区人员就业搭桥”为主题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统一开设“地震灾区求职者绿色通道”,集中为灾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截至6月20日,通过“绿色通道”就业的灾区求职者达到99人。
  6月3日,重庆市率先组建抗震救灾就业援助团,组织20家企业收集2003个就业岗位,到四川省什邡市参加“情系灾区群众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在重庆企业招聘区登记求职的灾区劳动者1520人,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698人。招聘会后,什邡市赴渝务工人员达238人。

  相关稿件
· 王旭明:地震灾区贫困生特别资助政策将出台 2008-07-14
· 四川地震重灾区无传染病暴发疫情 2008-07-10
· 财政部:地震灾区部分政府性基金将减免 2008-07-08
· 全国众多大学毕业生“毁约”去灾区就业 2008-07-07
· 四川地震灾区恢复生产呼唤特殊金融政策 2008-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