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新任务
    2010-07-07    张崇友/泸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来源:新浪网-新浪博客
  现阶段的食品质量安全形势如何,监管部门面临什么样的新问题,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笔者结合基层工作的实践,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当前食品质量安全新特点。

  1、 整体形势好转,突发事件被及时控制。一是没有发生像山西假酒案、阜阳奶粉案这样的人间惨剧,大规模灾难性事件被成功扼制。二是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理,象“苏丹红”等突发事故刚一露头,新闻媒体随既跟上,监管部门立即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三是食品整体质量水平有了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的推行,监管力度的加大,企业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四是人人关注质量,人人重视质量的社会大环境初步形成,食品质量安全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对质量安全事故防范水平得到了提高。
  2、 显性危害消退,隐性危害越来越突出。隐性危害是指食品中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给人体造成的损害在短时没有显现,而当消费者发现食品有问题时,危害已经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隐性危害较显性危害更具危害性。食品质量安全隐性危害一般有这样几种:一是为了卖相或延长保质期,乱放添加剂,乱加工业防腐剂,使消费者在消化食品的同时吸入工业原料,这些东西长期积累,最后给人体造成伤害;二是作为食品生产加工原料的农产品中留有大量的农残,农残有的能存留几十年,这些农残并未随着食品的生产过程而消解,进入人体后造成给人体的伤害;三是为降低成本,加入一些误导性,也许毒性不大,但无营养的东西,误导消费者,也给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如劣质奶粉;四是转基因食品等工业新食品,其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不能排除安全隐患。由于食品质量安全隐性危害一般未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现在已越来越严重。
  3、 问题食品呈现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趋势。随着城市监管力度的加大,城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有了好转,但同时,农村的食品质量安状况却更为严重。一是原先存在于城市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伪劣食品生产窝点向农村转移,成为滋生问题食品的主要场所。二是农民质量安全意识和经济支付能力都较弱,质量低、价格也低的问题在农村拥有比较大的市场,在农村小商店,食品无生产期、无保质期、无生产厂家的“三无”情况还比较突出,给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隐患;三是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农产品问题多,成为问题食品的重要污染源。

  二、造成新问题的监管原因分析

  1、被动监管,重心偏移。重治理、轻预防,重打击、轻疏导,重产品、轻原料,重城市、轻农村,这是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个基本情况。这种机制下的监管导致的结果就是被动应对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哪里发生事故,哪里就展开大检查,好似消防员灭火,监管人员被问题食品牵着鼻子走。众多小作坊工艺、人员素质、人体健康、生产环境都比较差,是造成问题食品的重要来源,但这些小作坊缺乏有效的监管,不是一棍子打死,就是听之任之。小作坊没有得到有效的帮扶和引导,城市监管严,就打游击战,就往农村转移。而农产品的污染本身又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农村就成为了重灾区。被动监管,顾此失彼,看起来治了标,实际上没有治本。
  2、标准滞后,围堵乏力。我国食品监管有时呈一种奇特的悖论:不按标准生产,食品有问题;按标准生产,有问题食品;不按标准监管,违法;按标准监管,无法。我国存在大批过时、低水准、内容简单的食品质量标准。有的标准使用了十年左右还没有任何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许新的食品,但这些食品标准制定没有跟上;有的食品标准仅是推荐性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造成监管乏力。标准的落后,导致监管的落后,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普遍发生。
  3、监测简单,把关不严。许多检测机构在对食品进行检测时,一般方法是按标准检测,看该食品有没有规定该有的成分,这些成分的量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如果该食品具有标准规定的成分,且成分在标准规定的范内,则该食品合格。至于食品中含有其它物质(如吊白块、苏丹红),那些物质会不会给人体造成害,不再检测范畴之内。这样,有的食品虽然通过了检测,但问题并没有被排除。去年国家把食品质量安全职责化给了质监部门,但由于经费跟不上,许多基层质监检测机构食品卫生检测条件还较差,把关能力也较弱。检测方法和检测能力没有与时俱进,对食品质量安全应显现的作用就打了折扣。

  三、当前需要采取的对策

  1、完善从“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整体预防能力。一要在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中,将食品从原料到消费整个过程纳入进去,包括普通动物饲养、动物健康与保护、污染物和农药残留、新型食品、添加剂、香精、包装、辐射等方面的规定都明确界定,全过程监管。二要完善全过程的监管方法,建立预警系统、可追溯系统、检测系统、应急系统,推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制、食品召回制以及食品质量安全数据库的采用。三要落实过程化的监管责任制,对食品安全事故推行责任倒查制,防止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环环转移的情况,加强薄弱环节管理。
  2、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增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过滤能力。一要加快对现有标准重新审订和完善,使现有涉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更加准确、科学、全面。二进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授权相应级别的执法部门和检验机构根据质量安全发展的新态势,增加检定标准,及时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为防止执法采用标准的随意性,上级部门可对更新的标准备案。三是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的自律行为,对所有涉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加注一句:不得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样,生产者就不敢乱加工业原料等到食品中。
  3、建立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预判能力。检验检测不仅要看结论符不符合标准,更要分析这些样品会在若干年后产生什么影响,检验检测不仅是食品质量安全的事后结论手段,也是食品质量安全的事前预判手段。在国外,风险分析是国家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政策的基础,发达国家在食品质量安全法令、法规和政策制定过程中都采用了预防方法。在加大检测设备投入的基础上,要引入场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检测机构的风险预判能力。检测能力增强,配以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就可能尽量将问题食品阻断在试验室中。
  4、推动“以质兴农”战略,提高对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无公害农、畜、乳、林制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倾斜,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加强农村小作坊的监管,扭紧乡(镇)政府这一关键结合点,严管城乡结合部。加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的实施力度,推行“公司+散户”模式,提高在农村生产的食品的食量安全系数;增强农民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开展农村消费市场整治,为农民营造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通过质量兴农,改变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夺取食品食量安全整体战略的胜利,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稿件
· 食品安全的“中国标准”是啥样的 2010-07-07
· 国标不够“飙”成食品安全大患 2010-07-07
· 中国最大食品集团海外并购即将破冰 2010-06-24
· 食品安全是买回来的还是管出来的 2010-06-23
· 英拟对“垃圾食品”征高税 201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