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为什么不写书!
企业家的立德、立功、立言
    2010-06-11    作者:杨文轩    来源:经济参考网
    编辑托我写书评。书名为《将才:让年轻人少奋斗5年》,作者系联强国际的总裁杜书伍。
    对于联强国际以及杜书伍,我全然不知。
    “联强国际相当于中国的联想,杜书伍相当于柳传志。”编辑的解释直观形象,至少让我了解这家公司的地位和这位企业家的影响力了。
    念头一闪:“为什么柳传志不写书?”人的自然联想,虽与书的内容牵扯较远,但仔细一想,依然不失为一个好话题——更具有公共性,更容易为媒体传播和大众关注。
    用这个标题做文章,无法回避“炒作”的嫌疑。一个台湾企业家,给年轻人写的一本职场励志书,尽管作者在业界有如此影响力,尽管这本书在台湾一上市就上榜,但对于大陆读者和媒体,却非热点话题和热门题材。搭名人便车是最好的炒作方式。所以,我首先承认这就是一次炒作。我是一个书托!
    所以,柳传志很无辜,他是被我绑架了!
    但是,从话题本身而言,他又并不无辜。作为公众人物,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成为公共话题,成为大家批评质疑的对象,是成功者的代价。他必须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胸襟来承载。
    读过许知远给吴晓波《激荡三十年》的一篇评论,他说:“1978—2008年的商业变革,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精彩。到目前为止,它仍是一个由市场的庞大,和人民的饥渴带来的繁荣,它还没准备向全球商业史提供什么与众不同的新东西,比如技术上的创新,行业上的标准,或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这一观察分析是独到的。但是我也担心,也许他忽略了什么?由人口红利带来的商业繁荣背后也许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只是我们企业家不愿意言说,或者不善于表达。
    譬如联想,这家成立于1984年的公司,几乎可以被称为中国现代商业史的活化石,即便没有普世的理论,也有自身独特的经验。从《联想为什么》到《联想风云》,关于联想的书众多,关于柳传志的书亦不少,中国著名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几乎都“被传记”过了,但由其创始人或领袖亲自书写,甚至挂名却很少。大多数是道听途说的编撰之作,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之作缺失。所以才有许知远和吴晓波等人“中国企业家对世界缺乏贡献”之说。
    不能期望企业家都成为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也不能期望柳传志变成德鲁克。但是,企业家们对此并非无所作为的。
    譬如,最近媒体关注的富士康“十连跳”,让人们对年轻人一代更加忧虑。这个时代将人的欲望鼓得满满的,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有效的方法去实现,导致每个人都变得焦虑,变得无所适从,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
    先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然后是大学教育失败了,责任都转移到了社会。在这个以“商业”为标签的时代,企业成为最后的堡垒,成为“大家庭”,成为“社会大学”。企业家变成了家长,变成了校长和教授。其思考、言论和行为,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年轻一代人的教育,是这个时代对企业家的需要,也是企业家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为地震捐款一样,为这个动荡的世界捐献自己的思想,具有更非凡的意义。杜书伍先生在《将才》一书中序言中表达了这种观点:“良善的观念加速扩散于整个社会,形成向上提升的无形力量。我认为以这个形式回馈社会,远比金钱或物质的赠予还来得有意义及有贡献。”
    让我们看看市面充斥的都是什么样的思想,要么是类似《一个着发财日记》等枪手闭门造车之作,自己还没有发财,就写书教人发财,其成功就是写作的成功;或者是一些偶然把握机遇职业经理人所谓《××成功可以复制》,不过自我炫耀作秀之作,灌输的不过是“因为成功,所以成功。”
    相反那些有思想、有人生阅历的优秀企业家始终保持沉默。所以才有我所谓“柳传志为什么不写书!”的质疑。
    忙是推脱最好的借口。
    对于企业家而言,写作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文章写出来是与人分享,写作过程本身则是自我分享。许多企业家口才很好,演讲起来口若悬河,但一动起笔来,就发现自己缺乏结构能力,缺乏逻辑性。对于大企业家而言,思考本身就是工作。
    “不会写”也是惯常的借口。
    中国有文字崇拜的心理,将书看得太神圣,将写书想得太沉重。不是所有的书都是鸿篇大论的。《将才》一书的内容就是针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容易产生的迷惑,以及如何减少部门摩擦的小观念,皆为经营企业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题目都很小,贴近职场。《文心雕龙?章句》有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长期的积累,最终汇集成书,并非艰难之士。关键在于我们企业家是否愿做有心人。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是做人的三大境界。也许我们不应该对企业家有太多苛求,但是,我还是坚持柳传志先生应该写书!他立德、立功,有所成就,如果能“立言”,就功德圆满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被柳传志看到。如果他能因此写一本书,并且委托我来出版,那真是意外之喜。
  相关稿件
· 《悬崖边的贵族》的断想读书留香 2010-05-18
· 得书在缘,读书在悟,藏书在心 2010-02-26
· 于丹:读书像"老牛吃草" 2009-12-22
· 网络时代必读书 2009-10-09
· 当当网第三届中国网民读书节举行 20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