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领导,就是用观念领导
    2010-06-10    作者:卢智芳    来源:经济参考网

    不管什么时候看见杜书伍,他永远是一派从容不迫,即使经过了去年一整年全球经济对企业的震撼教育。
    这当然也跟他的经营成绩有关。再不景气,联强国际照样逆势扩张,去年合并营收增长了11%,达到台币一千九百亿元。连带地,问起杜书伍去年体会最深的一件事,他豪气地笑着回答:“这次金融海啸,倒是解答了我脑子里不少悬疑,我很高兴我很多想法都是对的!”
    从小就喜欢深思的杜书伍,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转动思考,成为企业家之后,这更成为他带领团队向前走的管理方式。“我认为领导就是要‘观念领导’。”杜书伍说。为此,2000年之后,他干脆当起“老师”,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召集干部“上课”。随着联强国际规模不断扩张,杜书伍再进一步把上课内容写成文章,让全体员工都能了解他的思维。
    大老板为文创作,想必离不开严肃与教条的成分吧?一点也不。这个系列后来以“联强EMBA”为名,随电子报发送的短文,因为谈的是工作中人人会碰到的课题,角度深入浅出,以小窥大,不仅内部干部受用,连收到的外界客户、经销商、合作伙伴都深觉有收获,无形中,杜书伍培养出一批忠实阅读的“粉丝”。
    大方分享自己的心得,杜书伍笑着说,希望通过文字带来影响,说不定就此改变某个人的职业生涯,或让某家企业从此降低基层运作的成本。“公开这些是带点理想性的。”他说。
    积累多年后,这些篇章集结为《将才》一书,新书付梓前,杜书伍接受采访,谈起他走过的职涯历练,并从作者角度提供读者使用本书的建议。

    问:你对自己的职涯一直都有清楚的想法,是不是少年养成的过程带给你一些影响?

    答:我觉得有两个因素,第一,是种稳定的力量。我的家庭教育一直教我要踏实,假如没有这个,人就会浮躁,风一吹就会摇来摇去。第二,我成长的年代,是台湾省非常期望走向富裕的年代,对自己有希望成功的强烈企图心。有了这种企图心,就会去动脑筋,想要突破。但有了先前稳定的力量搭配,我不会躁进,或一看到旁边的机会就方向摇摆。

    问:父母亲怎么教育你这种态度?有特别的方式吗?

    答:这些认知有的是来自父母正面的言教,但也有来自负面的。好的可以学,坏的汲取教训。像我母亲是正面教材,我父亲的中年危机,则算是负面教材,他本来教书教得很好,收入也很高,但后来他想当校长,就从教育界退休,参加别人的办学,最后却没有成功。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当我要作重大决定时,我会很审慎,会深入思考。多思考,就会把范畴拉大,把考虑的时间拉长。思考也是另一种稳定的力量。

    问:你的职业生涯中,哪些是你需要思考的时刻?

    答:我出来工作大概快四年时,有人用double(双倍)的薪水来挖我。我那时候负责英特尔微处理器的推广。对方做电子打卡钟,当时我的薪水两万出头一点,对方用五万挖我。因为对方的产品要外销,还对我说:“我就给你五十万,你跟我去国外跑。”那时候,这笔钱很大很大。我想,天底下从来不会有好事掉下来。这个人出手这么大气,代表他的行事作风不踏实。这笔钱我能拿六个月还是一年?所以最后我就没有去。
    另外一次,是我大四时在外校教高三数学,服完兵役回来后,校长又来找我,要我去教书。我约略算一下,去教书,至少一个月有四千五,当时薪水差不多是七千块,等于是兼一份差,薪水增加六成,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老师领的是钟点费,薪水不错,但增幅有限,又不是我的主业。我投入公司的工作,薪水可能会增长很快,所以我拒绝了,决定专注做我的本业。

    问:很多人面对机会难以拒绝的理由,是认为它稍纵即逝,你不担心这一点?

    答:没有实力,机会都不是你的。机会其实随时都有。我用公交车来譬喻,尽早让自己站上公交车站台,机会来时你才上得去。但有时候你站在那里,机会还没来,你也要耐心等。
    我在学校时就经常思考自己的未来。除了本专业,我还去修了很多管理课程。我知道我学的是computer(微电子),但我希望走管理、业务的道路。我为自己设定两年时间熟练技术实务,之后再转调。但我做了九个月,就被公司要求转调。那就是另一次思考,因为觉得技术的磨炼还不够。不过,一方面是配合公司需要,另一方面,我还是可以在做业务时研究产品,只要肯花时间,我一样可以积累技术经验,同时还可以卖得更好。所以我转换时间,白天跑业务,晚上看书,两者兼顾。这段过程也让我思考,如何让两件冲突的事情协调,能够一鱼双吃。

    问:像个人生活,娱乐这些方面,都不在你的考虑之内?

    答:我出社会前面十年,只看过一两部电影。

    问:你从什么阶段开始真正让自己从“部属”的思维,提升到“管理者”的思维?

    答:在学校时,我就常思考自己的未来出路,因为不是狭隘地读书,想的时间也比较长远,所以习惯以比较高的高度看事情。从学校建立这样的习惯后,这一辈子,我都是拉高高度来看事情。第二,我念了管理,自然而然就有管理的背景,让我后来在做主管的过程中很自然,没有任何门槛。

    问:在管理端经常要面对人的问题,你都没有摸索或遭遇挫折的过程?

    答:多了。以我的职业生涯来说,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我1976年出来工作,第一阶段大概到1985年。这个阶段都在打基础摸索。这9年时间,我涉猎的范畴很多,这段时间遭受的挫折就很多。
    打个比方,我认为任何事都应该节俭。我刚开始做sales(销售),感觉常常跑呀跑,没有结果,却要花钱。所以我出去都坐公交车,管理下属也是这样,但另外有个部门出去就直接招计程车,于是部门间,大家就会比较。我就对部属说,我们今天这样节省,红利会比较好。结果呢?没有比较好。最后我拿我自己的红利出来分给大家,结果他们都不收,而且认为我这个主管有guts(胆识)。在这样的要求下,第二年,我们的红利的确就比较好。

    问:你碰到过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答:最大的挫折就是部属被挖走。投入心力去带他们,后来他们要离职或是觉得某位女性同仁很不错,她却说:“抱歉,我要回家生小孩。”为了这个,我还写了好几篇文章,谈双薪家庭的重要,甚至上媒体谈怎样料理家事,教太太给先生一律穿白衬衫、买同样颜色的袜子,垃圾桶一次套好几个塑料袋,更换的时候才方便……减轻女性同仁的负担。我甚至还教她们如何准备四菜一汤。

    问:说到有员工想回家带小孩,你一路走来,都被强烈的危机意识跟企图心引导,你认为现代人对工作仍然需要这样吗?

    答:关键在经济基础。这次金融危机就告诉大家:未来变化是你没办法控制的。你能把握目前的经济条件一生无虑吗?每个人对经济安全的定义不一样,但长远来看,门槛还是蛮高的。就像谁会想到现在存款利息几乎等于零?

    问:去年一年经过金融海啸,职场发生很大的变动,也颠覆了很多人对生涯的想象。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答:回过头去看,很高兴我很多想法是对的,这些现象,终究证明我的认知是对的。
    我本来就认为金融业是“虚业”,不是“实业”,过度扩张的结果,本来就应该泡沫化。再看很多垮掉的百年老店,很多都是老大不堪,没有危机意识,长时间下来像是国营事业,怎么经得起环境变化?
    虽然很多人失业,但我认为能力强的人从来没失业过。经济景气,人员通常会宽松,企业只淘汰绩效最差的3%,但经济不好时,企业淘汰10%,这才是真正人力精实的编制。所以如果你在这最后的10%中,平常没事,但是就像人家说“退潮时,才知道谁没穿裤子”,碰到考验,谁没穿裤子就看得到了。
    组织中,70%都是基层员工,30%属于干部级,中级主管以上可能只有3%。这一次企业砍掉最多的,是基层员工跟不好的干部,你希望自己安全的话,就要努力挤进前3%。大家都没有危机意识与对现实正确的了解,让自己进入真正安全的范围。在不安全的范围中,当然会被砍掉。这个世界还是人才不够的,如果你是人才,绝对不会失业。

    问:专业工作者或经理人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答:要学到未来变化是很大的,绝对不能认为它不变或变化很小。另外,经济安全与危机意识是必备的。经济安全还包括能力安全,要让自己一直跑在前面,不要落在后面。
    很多人听不进去,因为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工作是痛苦的,休闲是快乐的。我认为这是极大的错误。你钻进工作中,那种知识的满足跟喜悦,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才是真正的快乐。玩就快乐吗?不见得喔。玩是你要付钱给人家,工作是人家付钱给你,你又很快乐,而且获得愈多,表现就愈好,给我的钱就愈多,何乐而不为?

    问:你不断强调思考的重要,你思考时,有特殊的程序吗?

    答:我无时无地不在思考,脑筋不动就浑身不对劲。因为思考是不分场所的,我连走路也在想事情。假如想出东西,那就很高兴了。年轻时,我对我的主管或公司做法,有时不是很认同的。但是我心里会想:“我只有两年工作经验,人家是我的三倍,其中必有道理。”我就照做,有时候会问,有时候就持续当作一个议题,随时找答案,很可能五年以后才找到答案。养成习惯后,现在留在我脑中还有很多悬案(笑)。
    我认为领导就是要观念领导,所以我自己体悟到什么,我就讲给部属听。2000年以后,因为干部太多,我开始正式上课,再把上课内容写成文章。一个人要观念正确,才能有效率地工作。这次金融海啸,不少企业出状况,倒是解答了我很多悬案。

    问:为什么?

    答:我们公司都用最原始的财务运作,不追求超额利润。我相信,全世界的事物都是呈常态分配。常态分配跟我们讲的中庸之道是契合的。站在稳健的角度,我们只要落在中间就好,不需要在两边。很outstanding(杰出)的这边,毕竟是例外,有时候甚至得靠运气,所以不要去想这个。就经营企业来讲,尽力做就对了,不一定非要第一。为了做第一去冒险,可能会变成第十。我只要持续努力,可以从第三变第二,从第二变第一,不是很稳吗?想去树梢摘最漂亮的果子,可能会跌倒,这也是我讲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问:不管是稳定或稳健,能不能为它下个定义?

    答:你踏的每一步,把握度都很高。它的风险是你轻易可以承担的。比方说,我有七成把握,三成会失败,而且失败以后不伤筋骨,这样可以做。
    有些事情是你有九成把握的,但那10%一旦发生,你承担不起,这样不能做。反过来说,这件事情九成会失败,但承担得起,就可以做。过去媒体说我能创新、敢突破,表面上看起来我很冒险易犯难,其实每一步我都知道企业能不能承担得起,而且是轻易承担,不会伤到筋骨。

    问:回到你刚刚说的观念领导,当读者要通过这本书吸取你的观念时,你会建议他们怎么使用?

    答:关于管理的书籍,现在有三类,一种是教科书,非常理论,都是专有名词;或是管理大师写的书,很多例子都是国外或大公司的例子,有距离感;我写的联强EMBA,题目都很小,就在每个人的周遭,很贴近职场。所以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它是最接近、最能转化使用的。这是我当初题目愈写愈小,愈来愈贴近员工的原因。这本书所写的观念,所描述的场景,其实是每个人工作中都会碰到的经验,只是过去发生时,自己不见得能感觉到。因此,用这本书时,要努力思考在工作经验中相对应的场景,然后去模拟使用看看,那你就会真正把观念跟实务连结在一起。一方面,这会使你对观念理解更深入,再者,它会融入你的脑海,达到内化。这样,你以后随手就能应用这些观念,帮助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

(作者为CHEERS杂志总编辑)

  相关稿件
· 《悬崖边的贵族》的断想读书留香 2010-05-18
· 得书在缘,读书在悟,藏书在心 2010-02-26
· 于丹:读书像"老牛吃草" 2009-12-22
· 网络时代必读书 2009-10-09
· 当当网第三届中国网民读书节举行 20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