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实录-三评高盛“欺诈门” 高盛在美身陷信任危机
    2010-06-04        来源:央视网

    隐瞒被美国证交会调查,高盛遭遇客户不满,身陷“欺诈门”,百年金融老店高盛为何再度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王小丫):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最近一段时间,在国际金融界有两个词比较热,一个是欺诈,另一个是高盛。高盛,这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金融老店,因为遭到了美国证交会指控,涉嫌欺诈,那么在一夜之间就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尽管高盛在大呼“我本清白”,但是这几天路透社披露了高盛又因隐瞒美国证交会调查一事,遭到了客户的不满。深陷“欺诈门”,让美国的投资者、媒体对高盛的信誉产生了怀疑。一向都标榜“正直、专业”的高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给业界会带来哪些警示?在美国金融监管趋紧的大背景之下,改革能否堵住金融体系的漏洞?今天我们将就此展开评论。
    两位评论员,一位是长江商学院的教授黄明,另外一位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院长丁志杰教授,欢迎两位。同时可以登陆央视网、新浪网以及搜狐网或者是加入号码为123456789的QQ来发表您的观点和建议参与我们的讨论,稍候我们会关注到您的留言。
    首先我们还是来梳理一下高盛事件的来龙去脉。
    进入6月,沸沸扬扬的美国高盛“欺诈门”事件又暴出了新的丑闻。根据路透社6月1日的消息,今年3月,高盛在向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寻求顾问业务授权时,曾向该基金保证,高盛不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调查的目标,但事实却是,在6个月前的去年9月,高盛就已经接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其将进行欺诈指控的通知,事后,该基金的投资业务员工联系高盛,要求高盛对当时的回应做出解释,高盛则表示,没在文件中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起诉通知,是因为其律师认为,就高盛总体营收状况而言,该问题并不重要。据悉,该基金并不是第一个对高盛隐瞒实情,表示不满的客户,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高盛后,很多股东也对高盛提起诉讼,称高盛不像他们披露接到的起诉通知,令他们的利益遭受损害。
    溯源高盛欺诈门,在去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知将对其进行欺诈指控,今年4月16日,正式提出对其证券诈骗的民事诉讼,高盛集团事件震动了整个华尔街,4月底,事态升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调查报告移请美国司法部进行刑事侦查,随后高盛放下身段,寻求和解,根据媒体报道,为求和解,高盛将可能需要支付约6.21亿美元,从被起诉至今,高盛的股价已经累计下跌超过20%。
    主持人:这个高盛在美国的欺诈事件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加州公务员事件,对于高盛的案件来说会不会是雪上加霜,或者说这个高盛和美国证交会的这种和解的可能性是不是增加了困难和难度?
    黄明:我觉得高盛在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这个事上,从监管,法规的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大事,是个小事,但是从他长期业务方面来说,可能是一个大事,那么首先从监管层面来说是不算一个大事,他也不是在给公众兜售证券的过程中隐藏了某些事实,也不是在国会在他宣誓,发誓,说真话的情况下,违反《宪法》,而隐藏了事实,他只不过在跟客户谈的过程中,希望搞定这么一个中介顾问的这么一个单子的时候,把一部分事实给隐藏了,所以不会涉及到法规,《刑法》,《民法》,不会涉及到太多,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个事也折射出来了很多高盛的大的客户现在对高盛说话是不是隐藏事实,特别警惕,特别关注,我们早先看到了,美国国际集团把高盛在某些重要的中介业务上给解雇了,那么现在看到了,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认为高盛在某些方面隐藏了事实,那么会对高盛是否能得到这一单子,当然有很大的影响,长远说来,会对高盛是否从其他的一些中介客户那能得到单子,也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因为投行说到底是靠信誉来做生意的,假如信誉受影响,对很多方面都会有影响。
    主持人:虽然说黄教授说没有法律的问题,没有法律的官司缠绕,但是对信用的问题会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影响,丁教授您认为呢?
    丁志杰:应该说呢,就是说刚刚报出的这个加州公务员事件,应该说是4月份报出高盛事件的一个延续,尽管它不会对这个高盛,整个高盛事件未来的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它反映了当前这个社会,对包括高盛在内的华尔街的信任危机,因为我们知道自从这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损失这么大,大家都知道,就是说可能华尔街做了错事情,那么做了坏事情,但是就不知道究竟做了什么样的坏事情,也不知道怎么做的,那么现在就是说高盛事件浮出水面以后,那么大家回头一看,自己也是受害者,就是说这话引起大家的一些遐想,包括说大家会想,一向以标榜自己道德的高盛都这样,其他华尔街的这些它的投行会怎么样,所以这场金融危机我觉得还会再延续。为什么说它不会对整个事件的结果产生影响呢?因为大家刚才黄教授也讲到了,也就是说可能最多的一个结果就是庭外和解,也就是高盛要赔钱了事,但是高盛肯定它急于想达成一个和解,但是事实并不那么简单,那也就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说美国这次把高盛拎出来,那么实际上反映了一点,就是美国政府要推动金融监管的决心,当然它本意呢并不想扳倒高盛,因为高盛来说也是美国华尔街的老大,是美国金融霸权的代表,甚至是美国的名片,如果华尔街高盛的这种倒闭,那么对美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主持人:那在高盛事件之后美国的投资机构,投资人以及媒体对高盛的信用是产生了很大的怀疑,甚至美国的著名的经济学家都说,高盛是在洗劫美国经济,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在美国的媒体他们是如何评价高盛事件的。
    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高盛欺诈门让人们对华尔街的未来表现得忧心忡忡。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文章分析,如果美国证交会对高盛的指控是正确的,那么此事不仅关系到一家银行的声誉,它将证实许多投资者的看法,即华尔街在操纵游戏,据称,其他银行业也做了类似的交易。
    抢劫,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对高盛的形容,克鲁格曼说,事实上金融业的许多行为都已经成为一种欺诈活动,一部分人坐享丰厚的报酬,干得却是误导和掠夺消费者和投资人的勾当,如果不对其加以限制,那么这些欺诈行为将会持续下去。
    美国《纽约时报》的评论就高盛事件发出呼吁,国会应该禁止衍生品的滥用和赌博行为,从而理清纯粹的投机和真正的对冲基金之间的区别,或许应该开始重建我们在经济危机中失去的东西,公众对金融市场诚信的信心。
    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证券法教授罗伯特·希尔曼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对此次诉讼的结果似乎不报希望,他说双方各得其所,国会可能做了他们感觉不得不做的事情,把高盛人拎过去,并让他们难堪,高盛的目标则是阐明他们未卷入欺诈或非法行为,双方可能都做到了。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的一些媒体,还有一些专业人士对于高盛事件的一些看法,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观众朋友们对此是有怎样的观点。“我行我素”他就认为,“高盛是华尔街金融的参天大树,他已经在全世界的金融领域当中全面的渗入了,与各国的利益,盘根错节,那么这一次的危机只能是折其枝叶不会到根本的”。就是折的只是枝枝蔓蔓的东西,不会伤及到根部,两位评论员同意吗?会不会伤到它的根部?
    黄明:我觉得基本同意,因为高盛它的主业就是帮助企业融资、上市对社会还是一个非常有正面的贡献,为什么企业要融资找高盛,还是有道理的,那么从这个角度,它还会长期生存下去。
    主持人:丁教授呢?
    丁志杰:确实扳倒高盛不是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主持人:好,再来看“星辰闪烁”这位朋友他的观点是什么,他说“即便高盛能和证交会,也就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但是其遭到业界和公众质疑的声誉,以及如何在日益趋紧的监管环境当中,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这两条依然是考验高盛的智慧,或许这家百年老店是它的店风是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有很多这个朋友呢,他们有一个不解,就是说高盛它一百多年的老店,而且他在这个事件之后,一直都在说是冤枉的,他是清白的,而且他们一直都说他们所做的这些东西是没有违法的,那现在大家就在问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他们所做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他们这样做,是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游戏规则本身就是允许的呢?还是确确实实他们是应该负他们的责任,究竟应该怎么来区别?怎么来甄别?
    黄明:的确美国证监会的指控那么听起来那么可怕,同时高盛又觉得自己是清白的,老百姓当然就想不明白,其实可以这么想,根据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这样的,只要你兜售产品给老百姓,那么监管就特别严,但是假如你兜售产品给那些懂金融的一些机构投资者,那就是成人与成人之间的游戏,政府管得极少,也就是说你不需要披露太多的信息,那么在衍生产品,就是后者,那么衍生产品往往都是给机构投资者来兜售的,所以高盛认为,我们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给他解释任何信息,他自己懂金融,但是美国证监会的指控更多的是说,你陈述的很多信息有误导甚至欺诈,你不一定非得有责任要陈述某些信息,但陈述就得要是事实,那么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衍生产品,尤其是场外,衍生产品的监管全球还是蛮松的,投行可以干很多事,还在法律的这个框架之内。
    主持人:还是在法律的框架之内。
    主持人:但是也有一种说法,就是觉得高盛所做的这些,他们自行参与设计的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看上去是在跟机构在做,但是实际上有一些机构就是他们自己投的这个上市公司,那么这些上市公司的钱也有很多可以相当于是小散户,或者说是普通民众他们的钱,对此丁教授怎么认为?
    丁志杰:那我们看到确实是,现在金融的这种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尽管是在机构之间,当然它可能会损失到机构背后这些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目前,就是说为什么要加强包括机构之间交易的这个场外的衍生品的监管,所以从这个事情来看,我们觉得有两点需要做出说明,就是第一点就是说不仅仅是高盛,整个华尔街都应该受到指责,因为我们看到,在这个,在这个危机的过程中,那么很多的这种欺诈,操作和滥用的行为出现,那么导致了最后的巨大的损失。那么我们看到目前就是说指责那么是无可置疑,但是现在关键是指责他做了什么,也就是说是做了坏事情还是做了错事情,是做了欺诈的行为还是它的过失,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想还要强调的就是,我们因为高盛的事件,就是说辨别对金融衍生品和创新产生一些错误的一些想法,还是要正确的认识金融衍生品,那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过去的金融穿心,包括金融衍生品在内,应该说对经济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所以这个方面我们就说,我们为什么要去监管,而不是消除这个衍生品。
    主持人:曾经有人在《纽约时报》上就这么评价高盛,说在金融的世界里高盛没有同行,高盛呢的确也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无论是它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老店,还是它的业绩,它的盈利能力,但是如今我们看到,高盛陷入了“欺诈门”的尴尬当中,这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稍候继续我们今天的评论。
    美国金融改革趋紧,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利益博弈如何演进?高盛“欺诈门”引发怎样的金融风暴?《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各位继续关注,现在我注意到大家传了一些漫画给我们,现在我们请两位特约评论员来解读一下,这是第一幅。
    黄明:我来解读一下,就是现在媒体以及全球对高盛所做所为都非常敏感,其实当中也反映了就是全球还没忘掉,华尔街是这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起源地,那么好像他们没有负什么代价,照样非常盈利,奖金接着发,因此呢,在这个方面呢,不管以高盛为代表的投行怎么样去申辩,但是呢,大家很难对投行有非常多的同情感。
    主持人:好,再来看第二幅,这是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请丁教授给我们解读一下。
    丁志杰:那么这也反映了,这幅漫画很有意思,也就反映了目前这个市场在和政府在博弈,一个方面就是说政府要对衍生品进行监管,防止它继续产生危害;第二个呢,我们也看到这里面巨大的触角又伸出来,也反映华尔街在力图维护自己的这种利益,那么这个来看,就是说比较切合目前美国国内的两种力量,就是政府要加强监管,华尔街不愿意束手就擒。
    主持人:那我们看到,这个金融危机的蔓延让美国甚至是让全球都付出了代价,那么奥巴马政府对此也看到了很多不足,比如说投行的不足,比如说监管系统的一些漏洞,为此奥巴马政府也将推出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现在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监管领域最为重要的举措,这是《华尔街日报》对奥巴马政府的金融监管法案做出的评价。奥巴马上台后,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高度重视,认为华尔街贪婪而不受监管的投机行为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
    美国参议院5月20日通过了自己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其核心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扩大监管机构权力,破解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困局,并可限制金融高管的薪酬;二是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赋予其超越目前监管机构的权力,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性交易,尤其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这项被一些美国官员称之为推土机式的改革,明确责任加强监管,防患于未然,是这次金融监管新政的方向。
    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改革就是为了不让纳税人再为华尔街的过错埋单,并让各种复杂,不透明并会引发金融危机的交易暴露于世人的目光之下。他指出,加强监管不是为了惩罚银行业,而是要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更好的保护美国经济和民众的利益。
    根据目前的新政细节,美国将把监管触角伸到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清除导致危机的各种系统性风险,以后大至大金融机构的并购等各种运作,小至抵押贷款的发放,信用评级的制定,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等,都将纳入监管范围。
    主持人:大家对这个推土机式的改革的这个方案是充满了期待,首先一个就是说这个方案是不是很值得期待,也有人说,就是说像美国的一些金融家,投资人,他们就是永远都是很聪明的,永远跑在这个监管的前面,有一个比喻就是说这些人就像那个聪明的“坏小孩儿”,他们永远都跑在监管体系的前面,那这一次,是不是能让这个监管体系能够跑到这个“坏小孩儿”的前面来?
    黄明:我是这么想的,就是金融监管和华尔街从来都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政府经常是滞后反应,为什么?两大原因,首先华尔街在利益驱动下有巨大的创新能力,他不断的通过新的创新,而绕过政府现存的监管框架;第二点呢,就是往往政府在市场好,经济好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政治驱动力去监管,尤其在西方国家,不太希望政府老去干扰市场,所以往往是市场出了大事,政府才有一点机会去加强监管,改革监管,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我觉得这个政府监管层与华尔街的关系,不一定是管“坏小孩儿”的关系,而是管一个比较复杂的小孩,这个小孩会对社会做很多好事,华尔街融资、投资起到那个金融中介,给社会输血的功能,实际上是对社会几百年来做了巨大的贡献,这点是他好的一面,因此监管的时候不应该限制他这方面的贡献和作用。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过度的创新或者做一些产品,甚至误导、欺诈等等,这些属于坏的一面,就得加强监管。因此这个平衡很难把握,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政府经常不太敢大刀阔斧的去做监管改革,因此显得滞后的原因吧。
    主持人:更应该把它比喻成一个青春期的小孩,丁教授您认为?
    丁志杰:那么这样来看,就是监管能否能赶上创新这个坏小孩,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主持人:两个。
    丁志杰:第一个条件就是说,矫枉需要过正,我们看到1929到1933年大萧条以后,美国加强了金融监管,那么确认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这个体制,让美国的金融实现了50年的稳定,那么当前也是一样,就是黄教授讲的,就是金融危机暴露了过去的金融领域的问题,确实是需要什么,要加强监管,来堵住,就是过去存在的漏洞,这个非常必要;第二点呢就是说还取决于是否能正确的认识金融的地位和作用。那我们知道,金融是它把所有的一切的资产都变成货币,所以我们看到它的这种力量,在这个市场,在社会中是一个强势的,那也就是我们看到就是说,在美国华尔街为代表的,它从全世界来攫取利润,也就大家所谓说的剪羊毛和摘樱桃,那么羊毛剪得很深,那么这个樱桃是挑最红的去摘。那么我们也看到过去在危机以后,其实华尔街又在做同样的事情,在一年前,奥巴马就警告过华尔街说,你们又在做和危机前同样危险的事情,那么我们看到也就是说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华尔街的这种贪婪的本性应该是暴露无疑的,如果不加以监管,那我想以这种贪婪的本性这种释放可能危害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看就未来的金融就是说会怎么样,那么取决于我们对金融的正确的定位和它的作用。
    主持人:同时市场好的时候可能没有给政府这样监管的机会,因为有一些问题,有一些不足,有一些漏洞,它可能不显,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它就显得比较真实,比较充分了。
    好,就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的观众朋友他们有什么看法,“水那边”就认为“高盛包装的产品都是真实存在的,当然好不好要买家自己去考察,不好为什么要买呢?高盛也没有强迫谁非买不可,而且买的时候还给你提供了担保公司。”这位朋友他是这样认为。
    另外一位他认为“高盛能否走出困境关键还是要看美国政府,目前美国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经不起沉重打击,世界经济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奥巴马政府出手加大监管力度,但是具体的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我估计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好,现在就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听一听特约评论员他的观点和建议。
    郑联盛(中信建设证券公司策略分析师):因为现在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一种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它的经营模式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它的监管是一种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它的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这种制度性错配,是一个很重要的体制因素,所以奥巴马现在的监管意向,实际上是想把这个制度错配进行一个重大的修正。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目前大量的国际资本在美国市场能够承担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但是如果一旦这场信用危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那么全球金融市场的格局就会出现大量资本流出美国,如果美国的监管再不到位的话,可能会失去全球的信赖,所以这一点对美国来讲,压力是很大的。
    主持人:我们把这个高盛欺诈事件,把所有的这些枝枝蔓蔓都给它拿走,就会发现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一个就是高盛公司,它是有着百年老店的盈利能力非常强的,可以说是华尔街的老大,另一个就是美国的监管系统,美国的监管系统是在全球的金融体系当中也是比较严,而且从现在开始是日趋严谨的这样的一个监管系统,所以大家就在问,这一场两军的对垒,就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这种博弈会导致整个世界全球的金融格局往什么方向发展?或者说对于将来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的监管会怎么做?会走向一个什么方向?
    丁志杰:那我个人认为奥巴马政府应该在做正确的事情,但是能不能做成呢?现在还不好说,一个方面就是说美国政府借民意逼华尔街就犯,但同时华尔街也不甘心,那么也会借市场,比如说我们看到5月初美国市场的暴跌,来逼政府让步,那么在这场关系到未来这个世界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上,我想还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
    主持人:但总而言之,丁教授您认为奥巴马政府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丁志杰:对。
    主持人:黄教授?
    黄明:我也认为奥巴马政府所做的事是一个正确的事,因为这一轮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清楚地让我们看到了,现有的监管体制是不行的,行不通的,那么应该做的事就是把投行,它对社会有贡献,这一轮没有出事的那些市场和投行的行为,就不用管得太多,比方说投行,上市公司这一轮没出什么大事,场内的衍生产品,简单的衍生产品,期货等等期权市场没出大事,那么这一类的市场应该保持现有状况,让它持续好好的发展,但是对社会无益的,有一些过于复杂的产品,以及在不透明,缺乏资金保护……

  相关稿件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新能源汽车来了! 2010-06-03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石排镇试水25年免费教育 2010-05-31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 2010-05-28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房产税迷局难扰调控大局 2010-05-27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豆”比“肉”贵的疯狂逻辑 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