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信出版社2009年5月 | |
|
目 录 |
序 引言:《新卖桔者言》的构思 一、
旧《卖桔》原文 卖桔者言 养蚝的经验 会走动的资产 私产可养鱼千里 如诗如画的例子 灯塔的故事 科斯的灯塔 二、
神州初放 中国大酒店 补鞋少女的故事——为中国的青年说几句话 三、
谬论与定律 荒谬的“定律”——兼与林行止商榷 走火入魔的“风水派” 博弈理论的争议 讯息费用与类聚定律 欺骗定律:咸水草与淡水蟹 上河定律 从中国发展学得的工资定律 四、
街头巷尾的徘徊 风雨时代的钞票 从浅观察看深问题 从玉石市场看讯息费用 香口胶的故事 打假货是蠢行为吗? 炒黄牛的经济分析 五、
独裁的游戏 垄断可能是竞争的结果——为微软说几句话 独裁、民主、市场——给阿康与何洋上一课 “大”与“赌”跟“喜功”不同 下星期上海不堵车 广州巧设空城计 六、
国际贸易的棋局 日日贸易的启示 配额:前车可不鉴乎? 出口从量税的经济分析 薄熙来兵三进一 从日本的经验看地球一体化的不幸形势 闭关自守也无妨! 七、
从农民到燕子 要冷静地处理中国农民问题 与农妇一席谈 佃农专家倒霉记 从园林看中国农民的产出成本——再评新劳动法 燕子风水说 八、
土地的使用 不救工业,楼市何救哉? 猪价与楼价:评中国的土地政策 九、
劳动合同剖释 从桂林疏散到公司理论 新劳动法的困扰 灾难的先兆——三论新劳动法 劳动合同的真谛 从穿珠子看新劳动法 中国的劳工比我的儿子矜贵了 新劳动法与蚕食理论 北京要利用县际竞争处理劳动法 十、考古记 经济大师考古记 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 始皇陵墓的经济分析 学问无界说:我可没有带着锄头跑到西安去 龙的故事 《千字文》想象考 十一、启示录 海啸的启示 从全球暖化说人类灭亡 世界末日好文章 十二、结语篇 |
| |
《新卖桔者言》 |
本书集结了张五常60余篇从观察现象开始、然后引进理论或假说作解释的文章,秉承了《卖桔者言》的风格,用简单的经济理论与概念来解释表面复杂无比的世界。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和精辟的语言,讨论了国际贸易、农民、土地使用等问题,以及打假货、炒黄牛等日常现象。文章通俗易懂,生动实用,是对实用经济学的一种完美呈现。
|
|
构思《新卖桔者言》 |
一九八四年经《信报》出版的《卖桔者言》是我平生最畅销的书,重印或再版的次数算不出来了。同学们喜欢读。几年后四川的国内版删除了好些文章,几万本一下子卖清光,是什么原因不再印,我懒得听,也懒得管。据说四川之前国内曾经有手抄本,也据说曾经被选为若干本影响力最大的书之一。 当年的《卖桔者言》今天有着它自己的生命,作者再管不着了。仿佛长大了的孩子离家而去,为父的怎可以管呢?该书的名字取自明人刘伯温的《卖柑者言》,改一个字。刘前辈没有真的卖过柑;我却真的卖过桔。《卖桔者言》是书中一篇文章的名目,选出来作为书名。虽然书中的文章一般可读,但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回顾,读者最喜爱的还是那篇《卖桔者言》。有点新鲜感吧:一位大教授带着一群学生在香港街头卖桔,有证有据地推翻了经济学传统的大名鼎鼎的价格分歧理论。你说过瘾不过瘾? 《卖桔》一文对同学们的感染力使我意识到经济学应该那样处理才对,而这些年我也往往朝着这方向动笔。然而,有不少其他较为迫切的话题——例如关于中国的经改——《卖桔者言》那类作品就少写了。有时为了一舒胸怀,我喜欢写些与经济扯不上关际的散文。今天回顾,在专栏这玩意上,我下的棋子是走错了一着的。 不久前,替我管理博客的同学(下称博管)被邀请到四川一个名叫自贡的地方讲话,讲我写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事后告诉我,自贡很多青年学习我的经济学,因为认为可以用。听来有点夸张,但博管跟着在网上发表她的自贡之行后,其他地方的读者一般回应也说在学张五常的经济学,又是因为认为可以用。 这就带来一些重要的问题。学经济不是为了可以应用吗?不是有数之不尽的书的名目说是“实用”或“应用”的经济学吗?为什么博管的自贡行惹来的回响,只是区区在下的经济学可以用,没有提及其他?我自己当年学经济当然希望可以用,而跟着老老实实地用个不停。但我只管用自己学的然后改进了的,没有考虑他家的可不可以用。本是同根生,怎么会在应用的实践上我走的路跟行家们走的有那么大的分离呢? 为这些问题我想了几天,得到的解释是大家在科学方法上有分歧。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行内众君子写的“实用”或“应用”经济学,一般是以理论分析为起点,然后引用真实世界的例子作示范。我是倒转过来,先以一个自己认为是有趣的真实世界现象为起点,然后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看似相同,这二者其实有大差别。前者是求对,后者是求错。换言之,前者是先搞好了理论,然后找实例支持。这是求对。后者呢?先见到一个需要解释的真实现象,然后以理论作解释,在思考的过程中作者无可避免地要找反证的实例。这是求错。找不到反证的实例,理论就算是被认可(con-firmed)了。理论永远不可以被事实证实(cannotbeprovedbyfacts),只可以被认可(canbeconfirmedbyfacts)。找不到事实推翻就是认可,这是科学方法的一个重点,我在《科学说需求》的第一章——“科学的方法”——有详尽的解释。我要读到博管同学的自贡行带来的回响,才察觉到“求对”的科学没有多大实际用场。不是完全没有,而是有了理论之后才把实例塞进去,这样处理的工具同学们很难学得到怎样用。不客气地说,写“实用”或“应用”经济学的君子们,大多数自己也不知道怎样用。先搞理论然后找实例支持算不上是用理论作解释。 第二方面,也关于科学方法,是看不到则验不着。我喜欢用简单的经济理论:一条需求定律,把局限的转变化为价格或代价的转变。只此而已。当然,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需要花长时日。这里不细说。要说的,是任何科学推出来的假说——甲的出现会导致乙的出现——甲与乙一定要可以观察到的才可以验证。说什么动机,什么恐吓、卸责、偷懒、勒索、博弈游戏、机会主义等等,一般不是实物,无从观察,所以无从以这些术语连篇的理论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来。不是说这些理论没有道理,或不可信,但基于无从观察的术语或概念发展出来的理论是在说故事,没有科学的解释力。 是的,在经济科学的范畴内,我连行内盛行的“效用”(utility,我喜欢翻为“功用”)也不用。这个边沁发明的概念,看不到,真实世界不存在,可以不用当然不要用了。专家们无疑可以加进方程式把“功用”分析弄得出神入化,但转到真实世界他们失误频频,很尴尬的。另一方面,科学的起点总要有些不是实物的概念或假设为起点。多个香炉多只鬼,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我不能不接受的看不到的概念只是“需求量”(quantitydemand-ed),没有其他。拿着自己熟习的需求定律(其中“价”的转变是真有其物,但“需求量”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概念,非实物也),集中于局限转变来解释世事。原则上局限转变是可以观察到的。【详细】 |
|
网友关注 |
搜狐网友:关注《新卖桔者言》 |
一直以来都很关注经济学的前辈人物张五常教授,张五常在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中没有采用数学模型,也是世界上罕有的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没有使用复杂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而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五常教授现居住香港,思想独特,很有见地,是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交易费用、合约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经济学的研究几乎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此乃内地的经济学大师所不及也。五常大师是真正搞学术研究的人,早年在香港大学任教授的时候,曾经被委任当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大师一再推迟,因为对行政事物无兴趣,生怕自己没有了研究经济学的时间。相比之下,内地很多大师和学者行政职能太多,难有真正世界级的学术成就或者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不够。 早年在经济学本科学习阶段看过张大师的《卖桔者言》,很有收获,思想之精妙,不能用言语表达,就其理解的难度而已,经济学的本科生能看懂就已经不错。
今天在张大师博客上看到大师要推出新作《新卖桔者言》,很是惊喜,希望能早日看到。
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一日千里,20多年后的《新卖桔者言》不仅仅是《卖桔者言》的后续,更是张大师就目前经济学领域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当有一天我拿到《新卖桔者言》,慢慢细读之时,仿佛时光可以倒流,我似乎又回到了在宿舍的铁架床上细读《卖桔者言》,那时候也同样是在感受经济学最前沿的思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