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访华获三大成果 中美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
    2009-11-19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李岩    来源:中国网
  本月15-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如期访华。虽然因军营枪击事件缩短了出访亚洲的总体行程,但访华安排未受丝毫影响,四天三夜的访华行程甚至占据了其此次出访的一多半时间。这很大程度上凸显奥巴马政府对中美关系的看重,显示中美关系的特殊重要意义。《纽约时报》的头版标题就很好地概括了奥巴马此访——“推动中美关系进入新时期”。
  虽然是首次访华,但自奥巴马上任以来,中美高层已进行了多次会晤,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已基本清晰。年初,希拉里在亚洲协会演讲表示,“与中国保持积极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而且关系到全球的和平与繁荣”;奥巴马则在首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表示,“中美关系将塑造21世纪”。奥巴马此次访华,意在与中方领导人及民众沟通感情,并进一步展示“对华政策新思维”。
  首先,积极接纳中国崛起。奥巴马表示“中国崛起并非对美构成威胁”,认为“一个繁荣、强大中国的崛起可以加强国际社会的力量,是亚太力量的源泉”;承诺“美国并不寻求遏制中国”,而要“与中国深化关系”,“加强两军交流”。
  其次,强调合作共赢,摒弃中美“零和思维”。奥巴马认为,“中美并不必然成为对手”,“一国的安全与经济发展并不必以损害他国为代价”,因此“要与中国进行具有实效的合作,因为没有任何一国可以单独应对21世纪的挑战”,同时“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淡化人权等价值观冲突。与前几任总统相比,奥巴马仅笼统地谈及人权、宗教自由等问题。虽宣称“尊重人权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与持久安全”,但并未针对中国进行说教;虽提及西藏、互联网自由等问题,但避免使用激烈言辞,指出“应本着伙伴而非仇恨的精神来推动这些讨论”。
  此外,奥巴马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自选动作”,包括与上海青年学生进行对话,参观故宫和长城等。这些既有利于奥巴马直观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又可发挥其大选中练就的高超演讲艺术,最大限度地展示个人魅力,搞了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
  具体到奥巴马此行的访问成果,可概括为强化共识,深化合作,增强互信三个方面。
  首先,就双边关系、地区及全球性挑战等议题,两国通过联合声明的形式进一步确认和强化了共识。中美关系的健康和稳定对彼此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当前中美两国的最大共识。两国首脑此次再次确认了“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重申“两国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协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明确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双边关系上,两国高度评价“战略与经济对话”发挥的重要作用,确认在反恐、执法、打击跨国犯罪等方面的磋商与合作;承诺推进全球经济复苏,实现平衡和可持续增长。在应对地区及全球性挑战方面,确认中美在亚太地区合作、维护全球核不扩散机制、朝核、伊核、阿巴反恐等方面的共同立场。
  其次,在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等领域深化了合作。双方以《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基础签署多项协议,包括:《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关于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美国环境保护局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合作备忘录》等。在具体举措上,双方在未来五年投入至少1.5亿美元用于支持“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启动“电动汽车倡议”、“中美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此外,美方宣布启动鼓励更多美国人来华学习的新倡议,今后十年向中国派遣十万留学人员,同时为中国赴美留学人员提供签证便利,这些举措无疑将大大推动两国人文交流。
  第三,在一系列敏感问题上增进了战略互信,彼此向对方“战略再保障”。中方重申和平发展的道路和互利共赢得开放战略,谋求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欢迎美国作为亚太国家促进地区繁荣与稳定;美国表示“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奥巴马更在东京发表亚洲政策讲话时明确表示“中国崛起对美并非威胁”、“美国不会遏制中国”。对于涉及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台湾、西藏等问题,美方表示“尊重中国核心利益”。在最为敏感的军事安全领域,双方敲定明年陈炳德总参谋长访美、美国防部长盖茨和参联会主席马伦访华,旨在通过提高两军交往级别和频率,增进对彼此意图以及国际安全环境的理解;双方同意充分发挥现有磋商和对话渠道,妥善处理海上安全问题,加强外空安全合作。
  应该说,奥巴马在其首次访华中取得上述丰富的成果,离不开中美两国“深入、坦诚”的协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美关系“处于最好历史时期”的现状。但是,这种最好的历史时期或许也是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期,因为既有的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台湾问题。尽管美国重申遵守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但美仍向台湾出售武器,也未放弃对台湾的所谓安全承诺。奥巴马在上海针对“向台湾售武”的问题,明显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美国媒体评论道“显然,美国不可能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但奥巴马也不愿激怒中国”。希拉里则明确表示,“依据《与台湾关系法》,美国会持续协助台湾防卫,出售防卫性物资给台湾”。而在徐才厚副主席于10月底访美并提出解决阻碍两军关系发展的四大障碍后,美国安会高官贝德仍暗示继续向台湾售武。可见,台湾问题虽不是当前中美关系主要议程,两岸关系也相对平稳,但在美国对台政策难有质变的情况下,这一中美关系的结构性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台湾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美在军事安全领域的互不信任状态,这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又一主要瓶颈。相对于经济相互依赖日渐加深,政治关系的高度平稳,中美军方的交流和合作则大大落后,军事关系的滞后拖了中美关系的后腿。近年来,随着解放军现代化步伐加快,特别是中国海上力量的崛起,美国军方对此疑虑也大大加深。这突出表现在今年以来美国舰机在中国周边的侦测活动呈现规模和频率剧增的态势,并导致两国舰艇发生数起摩擦事件。此类事件极易“擦枪走火”,进一步损害本就孱弱的两军关系,并可能对两国关系的大局构成不可估量的破坏。2001年“撞机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巨大冲击即是明证。
  当前中美关系的另一主要问题是经贸争端。近期,美国先后向中国产轮胎、无缝钢管等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同时,美国内要求人民币升值呼声又趋高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等人大肆指责中国“操控汇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最新民调则显示,71%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构成“经济威胁”。上述事实无不反映了当前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脆弱”一面。在全球经济仍在艰难复苏的阶段,这种脆弱性更有可能激化,甚至进而影响中美关系大局。正如《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当前中美在经济领域形成了类似冷战时期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状态,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主”,任何损害对方的举动都可能危及自身。
  人权、民主、宗教自由等价值观问题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奥巴马此次访华对这些问题采取了回避态度,并未向前几任总统那样对中国指手画脚,但仍称“人权和人类尊严是美国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会放弃为我们所珍视的价值观大声疾呼”,声称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但“呼吁尽快与达赖代表举行会晤”,并利用与青年交流之际宣扬所谓“普世权利”。贝德也表示,“人权问题将是中美关系中的长期性因素”。
  总体来看,奥巴马的对华政策一方面是客观情势使然,是面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现实所采取的明智但颇有些无奈的应对之举,在经济尚未复苏、医保改革和阿富汗问题牵扯其极大精力的情况下,奥巴马不得不最大程度的向中国释出善意,寻求中国助其脱困。另一方面,奥巴马对华强调合作、共赢也是其“巧实力”、“多伙伴世界”外交理念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鲜明的主观色彩。当然,这种主观性也是建立在符合美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国家利益的差异也必然造成了中美难以在所有领域达成共识,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相关稿件
· 温家宝会见奥巴马称不赞成两国集团提法 2009-11-19
· 奥巴马期待中国助其一臂之力 2009-11-19
· 李向阳:奥巴马访华 夯实中美合作基础 2009-11-18
· 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 2009-11-18
· 奥巴马访华的“求同之旅”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