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
作者简介  
 

李黎简介:《IT经理世界》CIO版主编,资深媒体人,对制造业、民营企业、零售业、互联网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2007年以来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引发的商业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做了大量报道,亦是“技术深刻影响商业变革”的推动者。杜晨,曾在《IT经理世界》担任五年记者,长期关注互联网对商业及生活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在任职记者期间接触并研究了数以百计的创业公司,最终成为其中一分子,如今是基于数据分析平台的新型互联网服务公司——诺博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轻公司兴起
轻公司试验者
成功的“轻”浪潮
谁是轻公司
第二章
中国:轻公司的天堂
轻公司溯源
互联网:轻的引擎
生于丰饶时代
第三章
源自消费端的变革
传统企业的焦虑
何以为轻:逆向整合资源
更接近消费者的网络社区
渠道的革命
追寻轻基因
第四章
轻基因之一:信息即资本
颠覆昂贵的极速供应链
透明的信用机制
“轻”模式衍生
新商务关系
抓住黄金数据
第五章
轻基因之二:在开放中成长
新利益联盟
沃尔玛的轻基因
迪士尼:获益的合作伙伴
构筑富有活力的商业生态系统
第六章
轻基因之三:成为强有力的资源组织者
价值网络的编织者
利丰的轻基因启示
组织者的成功要素
小卖店的价值创造者
第七章
轻公司的疆界
失控的组织者
失重的开放性平台
把握互联网的“度”
重资金推广:轻公司之痛
VANCL是如何赶超PPG的
第八章
变“重”的轻公司
为什么要变“重”
重中之“轻”
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变量
第九章
价值共创时代
用户参与时代
金融业的P2P浪潮
商业公民崛起
类政府平台诞生
个性化消费的未来
尾声
轻公司法则

透明平等的商业文化
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
重新认识消费者
后记一
后记二
 
《轻公司》

  《轻公司》解读了在互联网和IT技术越来越充裕的环境里,传统的商业法则是如何被打破,而新的商业法则如何建立起来的过程。大量生动翔实的采访,为我们构筑了互联网和IT技术影响下的未来商业趋势。李黎和杜晨在《IT经理世界》上发表了一篇封面报道《轻公司》后,迅速在传统行业及互联网行业产生极大反响,无论是老牌的传统企业、创业公司、风险投资商,都视这篇文章为新商业宝典,甚至有业界人士评价,这篇文章拯救了中国的电子商务。“轻公司”一词也在近几年频频出现在商业峰会和媒体上,成为商业精英们讨论的焦点。
  其实,对轻公司的讨论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领域,而是在互联网和IT技术充裕的环境里,对中国未来商业趋势的全景式解读。在《轻公司》的文章之后,作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轻公司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调研。作者走访了中国各行业、超常规成长的创业型企业,包括淘宝、京东商城、李宁、迪士尼、VANCL、苏宁、国航等公司,它们都是在中国资源过剩的背景下,从最靠近市场的地方用互联网抓获客户,然后进行资源的反向匹配。
作 者:李黎 出版时间:2009年07月 状态:连载 

 重磅推荐 更多推荐>>

  《轻公司》一书关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变革,角度新颖,抓住了近十几年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这类轻公司依托独特的技术平台,通过互联网工具,在传统行业的价值链中找到崭新的商业模型。它们的成长往往是自生的而且高速的,相信这中间会产生一批在经济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成功企业。
——沈南鹏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及合伙人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以前引以为傲的产能、规模,很大程度上越来越成为一种压力。本书对“把公司做小,把客户做大”这一轻公司的准则做了详尽、透彻的阐述与分析,它将帮助受困企业持续发展,轻装前行,对于希望由“重”转“轻”的企业极具借鉴意义。
——刘强 东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

  书 评
何谓“轻公司”?

   不久前,《南方周末》经济版做了一个有关淘宝上雇人为自己的店子刷好评的报道,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个事情给推而广之了。这个事情的确可怕,相信不少人在“淘宝”的时候,都是看着店家的星级评分来最终下决定购买的。假如有一天,这种原来值得信赖的评价体系被告知能够掺水因此变得不值得信赖——不管这种现象出现的规模大还是小,只要有,就会让人对所有的店家都产生怀疑——相信淘宝网的损失会非常惨重。——详细

轻公司:还能"轻"多久

   PG、VANCL、钻石小鸟、京东商城、携程、盛大文学、奇虎软件……来,找一下规律,这些公司都有什么共同点?  
   回答之一,它们都是国内公司,都是新经济时代催生的产物,它们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都依托互联网平台和IT技术手段,将成本优势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放大,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一次充满想像力的颠覆;
   回答之二,它们都看清了产业链上自己所能切入的价值层面,以贴近市场的方式去聚集消费者,了解客户需求,再反向匹配资源;
   回答之三,它们都试图通过流动的数据成为匹配资源的纽带,从而延伸了企业的边界,实现借资源杠杆增长,而非通过自主投资或者并购获得成长;
   回答之四,它们都是从渠道切入产业链,试图做产业链中掌握核心价值层的企业。——详细

轻也不容易
   2008年的6月,纽约街头,雷曼兄弟大厦底下,我抚摸着墙上石头刻的“LehmanBrothers”,那种坚固的感觉很震撼。三个月之后,这个公司倒闭了。    那些曾在2008年漂浮在人们口中、耳中的商业思潮,绝大多数都随着雷曼兄弟的倒掉而消散了。连同那个时候写的商业书籍一样,当初的高论现在大多显得轻浮乃至滑稽。
   不过,“轻公司”这本书是个例外。——详细
《轻公司》:把公司做小,把客户做大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公司做小?也就是大公司如何保持小公司特有的灵活性?同样的问题,今天更加紧迫地存在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群体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以前引以为豪的产能和规模,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正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中信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轻公司》一书,为这个问题的求解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详细

  精彩章节

第一章 嫁接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新物种

   这些新物种们,以叛经逆道的方式出现,挑战着传统商业世界的法则。它们无一例外地聚集在价值链最靠近消费者的地方,在中国制造过剩的背景中,以互联网和IT技术去低成本地反向匹配资源,从而迅速获得规模性成长。——详细

第二章 中国:轻公司的天堂

   过剩的制造、刺激内需经济的宏观政策、丰富的产业集群、资本的深度介入、越来越多被互联网所影响的消费者、混沌的价值重构环境……这些因素的集合酝酿了最适宜轻公司生长的沃土。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和IT技术的发展,令轻公司们资源组织的成本得以大大降低。——详细

第三章 源自消费端的变革

   从消费端引发的商业变革,正在改变我们所处的商业环境。基于互联网之上的组织能力和市场能力,不仅是那些新物种们所具备的特质,也是在旧商业法则里挣扎的传统企业们所亟需的能力。从新物种身上,我们提炼出一些共性的基因,它们在一些优秀的传统企业身上逐渐体现出来,新的商业法则由此而诞生——详细

第四章 轻基因之一:信息即资本

   企业怎样才能在不采用兼并或收购的手段下,获取其他公司的资源与客户?答案就是——信息的透明共享。
   2008年8月中旬,正值酷暑,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任宗贵从宜人的四川绵阳赶往了中国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在家电连锁巨头苏宁电器集团的总部待了一周。
   任宗贵此行除了要忍受南京难耐的闷热之外,而且还肩负着一项重任——请求苏宁尽快和长虹进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对接,以便两家公司能够共享更多的销售数据,如此一来,长虹就能够方便快速地获取来自苏宁渠道端的市场信息,从而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对多变的市场进行灵活反应。——详细

第五章 轻基因之二:在开放中成长

   如果说透明的信息是贯穿轻公司的经络与血脉,那么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就是轻公司的控制中枢。在这个开放商业平台之上运转的生态系统,就可以看成是轻公司向外界所能散发出的能量场。在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商业生态系统之争。——详细

第六章 轻基因之三:成为强有力的资源组织者

   作为开放性商业平台的中枢企业,扮演的其实是组织者的角色,它通过开放信息和数据,吸引大量合作伙伴形成信息透明、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盟。那些平台成员们的合作,也由过去的价值链演变为价值网络,这对作为组织者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的组织能力决定着整个平台在未来的沉浮。——详细

第七章 轻公司的疆界

   从市场端以互联网切入产业链的轻公司,逐渐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地暴露出薄弱的环节。到底是哪里出错了?说到底,是对互联网冲击下的商业环境的把握究竟有多少?——详细

第八章 变“重”的轻公司

   轻公司并不是企业一成不变的常态,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当行业准入门槛越来越低,竞争成本越来越高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轻公司有可能从横向的平台向产业链进行纵向延伸。即便是逐渐变“重”,轻基因却成为企业的DNA,令企业对市场保持着高度的敏锐。——详细

第九章 价值共创时代

   在互联网构筑的信息自由流动的环境里,消费者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和需求。他们的权力冉冉上升,这种源自消费端的力量越来越大,逐渐改变着企业的商业行为。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开放透明的平台里共享数据和信息,以新的商务关系形成利益联盟,每个平台成员和消费者都成为价值创造者的时代即将来临。——详细

尾声 轻公司法则

   2009年2月底,美国在线购物网站亚马逊发售了电子书阅读器Kindle 2,这个只能显示黑白双色的阅读器,样子老土得像从上世纪70年代研究所里爬出来,却仍然在经济危机下热销到断货。    而它的前辈Kindle1,在2008年的总销售量约为50万台,与iPod刚面市第一年的销量近似。虽然以数码产品来说,Kindle的销售总量仍不算大,但如果从传统出版业的角度来看,50万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尤其是在一本书卖上5万册就能登上排行榜、一本杂志卖上10万册就能获取影响力的当今社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