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经济的现代化测试场
    2009-10-10    《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    来源:经济参考网

观察免费的最佳视角,也许在中国,而不是美国。

在这个意义上,《免费》作者安德森认为,免费世界的前沿阵地在中国和巴西,它们是免费经济的现代化测试场。

安德森《长尾理论》完全用美国的实践作案例,到了《免费》则开始大量引用中国的实践作案例。这不是偶然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互联网高速腾飞,开始在现代化上,具有了前沿阵地特征,《免费》是生动的印证。

对此,我深有同感。我在“前沿阵地”就近观察,也确实发现中国在免费经济上,有一些比美国更前卫的特征。

安德森2001年起担任美国互联网刊物《连线》杂志总编,我自1997年创刊起任中国《互联网周刊》主编,同样是观察免费,所见大同小异。相对来说,在中国就近观察,比安德森看到的还可以更多。例如腾讯,腾讯比雅虎更符合安德森自己的理论,而且它是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仅次谷歌,市值超过雅虎,但安德森大量谈谷歌和雅虎,却只字不提腾讯和QQ。这与安德森不懂中文,也没有到中国这个“免费经济的现代化测试场”亲自看一看有关。他同样错过的同门案例,还有盛大和巨人网络这些免费经济“杀手应用”的代表。

当然,安德森观察的前沿,毕竟是互联网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仅是谷歌和LINUX,就足以说明免费经济的大半原理。《免费》一书将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其中充满了灵光闪现的发现与归纳。这些精彩观点包括:

——认为世界就是一个交叉补贴的大舞台。交叉补贴可以有不同的作用方式:比如,用付费产品来补贴免费产品;用日后付费来补贴当前免费;由付费人群来给不付费人群提供补贴。

——认为"原始社会"的运转模式就同克鲁鲍特金《互助论》中的互助很相像,而"礼物经济"比市场资本主义离人性走得要更近一些。通过行为经济学,并引入尼克·萨博(Nick Szabo)的"心智交易成本"mental transaction costs)概念,说明了礼物经济的重要心理基础。

——认为在任何信息成为产品主要构成物的行业中,都会遵循学习曲线的变化规律,产品的效能在增加,而价格却在下跌。

——发现商品化的信息(人人都能得到同样版本)想要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你得到对你而言独特、有意义内容)的信息则想要变得昂贵。

——发现如今,开源软件和非开源软件都代表着巨大的市场。从总营业收入来计算,微软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开源软件竞争对手。但是,从用户数目来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差得并不大。

——认为要追踪钱的去向,你就必须转换对市场的基本认识,从认为市场是买卖双方相匹配转变为一种更为开阔的观点,即市场是多方共存的生态系统,其中只有某些方面直接进行现金交易。对此要对垄断权重新进行认识。

——发现为谷歌带来收益的,是其它类别的增值产品。这些其它类别的产品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互补品"(complements)。互补品通常是一起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

——发现如果"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市场规律,那么免费就不只是选项之一,它是无可回避的终点。

——认为赢家通吃的行业从所谓的"递增收益"(increasing returns)中获利,收益递增规律认为尽管产品的固定成本(研发、工厂建设等等)可能会很高,但如果边际成本相对较低,那么产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追求"最大化"战略的回报在于投资者的固定成本被分摊到更多的单位中,从而使得每个单位的收益都有所增加。

——认为搭便车远称不上问题,因为大量消极顾客正是对少数做出贡献者的回报--他们被称为观众。

——认为钞票不再是市场上最重要的交易信号。相反,两个非货币因素的地位陡然提升。这两个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声誉经济"(reputation economy)

——认为我们同时要在匮乏和充裕两个市场进行竞争

……等等,不胜枚举。

站在同行的立场上,我觉得《免费》是一本不落俗套的好书。安德森又一次站到了互联网的最前沿。

越过安德森的经验式归纳,我们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免费》是继《长尾理论》后,安德森对互联网经济的延伸思考,两本书表面上所谈的事情差异很大,实际却一脉相承。如果说《长尾理论》揭示的是互联网范围经济的1.0版,那么《免费》可以说是互联网范围经济的2.0版。前者是从品种角度的总结,后者是从价格角度的总结。品种和价格的在这里的关系在于:品种越多,成本越低。这就是范围经济的基本结论。也是把《长尾理论》和《免费》两本书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到只剩一句话时的那条最后的线索。这是一个与传统经济学正好相反的结论。

如果把“品种越多,成本越低”当作一个谜语,谜面中,安德森说的丰裕,对应品种;匮乏对应成本。谜底中品种对应定制,成本对应大规模。应这样理解安德森说的免费:在丰裕经济中,同质化的信息只相当于成本,消除其匮乏只具有降低成本(到零)的意义;而品种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以个体注意力方式现身的)才是增值所系。合在一起,就是托夫勒说的小批量、多品种,或派恩说的大规模定制,翻译成安德森的话就是长尾。免费对应的是长尾的背面:如何大范围低成本协调(网聚人的力量),答案是资源共享,即所谓免费。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围绕分摊初始固定成本做文章。对应到长尾曲线,就是把长尾曲线所在的横轴,当作固定成本基础投入,在多品种业务间免费、共享这一基础资源。

正如安德森感慨的“免费的含义从来都不像字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免费这个词,被人们误解得太深了。这里说的免费,其实有所特指,专指互联网统分双层结构——基础业务平台与增值业务双层经营——中,平台那部分资源的共享(比如腾讯的QQ、盛大和巨人网络的游戏本身、谷歌的搜索业务本身),而非增值(如Q币、道具)那部分的共享。几乎所有误读免费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脑子时里没有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分离的概念,将免费误会成所有业务或孤立商品免费,那肯定跟互联网这一行的人想的不是一件事,因而大错特错。不区分平台和增值的免费,在比特经济中一定是赔本买卖,在原子经济中不过是安德森讥讽的打折生意。

免费的真正含义是范围经济所指的共享基础设施和平台资源,在互联网范围经济中,是指共享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如果拿人做比喻,免费针对的是经络,而非器官,意图在通经络、活器官。用在腾讯、阿里巴巴、盛大、巨人网络身上,就是利用免费通人脉,聚人气,搞活收费的增值业务。在这里,社会网络(SNS)就是最大的基础设施,经营人就是是经营基础设施。而在传统经济中,是不可能把人当基础设施来经营的,顶到头不过是象贝克尔那样,想到个体水平的人力资本投资,绝对想不到用TCP/IP当经络,把人结成网来投资。

免费与中国文化的兼容度,要远高于与美国文化的兼容度。免费在美国近于异端,在中国却是正统。何以为证?中国信息化的国家原则(XX字方针)从国家主导变为市场主导,变来变去,只有唯一的一组词始终没变,就是资源共享,就相当于这里说免费(即平台共享)。由此上溯到18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互联网络原则一直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它与LINUX是一个原理,强调价值网络间的知识外包(KPO)和基于信息免费共享的创新中心的作用。

每个中国人读《免费》,应有心领神会的感觉,这正是现代化测试场上脑电波的共振。

  相关稿件
· 当当网经管类图书周排行榜[09-28] 2009-09-28
· [书摘]“十八罗汉”创业 2009-09-28
· 中信推出买《免费》就送三本畅销书活动 2009-09-27
· 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征求意见稿) 2009-09-21
· [书评]未来,属于成千上万的创业者 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