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上调不能是笔糊涂账
    2009-07-21    作者:李记    来源:西安晚报
  仿佛一声令下,从去年年底开始,很多城市都陆续加入了自来水涨价的大合唱。尤其最近两个月以来,包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都已经举行了水价上调的听证会。其他城市则正处于准备阶段。(相关报道见6版)
  为什么要上调水价呢?相关方面给出的理由是:“长期以来水价构成不合理和水价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导致目前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
  全国大中城市水价的“裸价”是否和国外接了轨,笔者不清楚。但依照近日某官员“经济越发达水越黑”的逻辑看,上调水价和治理水环境之间,似乎并无直接因果关系。而且,在成本和收益并不透明的情况下,水务企业们大喊“亏损”是否属实,公众也似乎无从证明:年年喊亏损的中石化,不照样可以买得起价值千万的豪华吊灯吗?
  在水价上调几成定局的情况下,只要调价真正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也无可厚非。关键的问题是,水价上调不能是一笔糊涂账。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水价上调后,水务企业及其相关部门,要在治理水环境方面,让公众看得见实绩和功效。不能等到公众问及水环境治理问题时,拿一句“经济越发达水越黑”推卸责任。
  另一方面,上调水价,何时调、调多少,有无科学设置的节水奖励办法等,都应该是笔明白账,均应该在水价上调的听证会上有所体现。我们见到了太多的“逢听必涨”的听证会,只是这一次,我们期望,水价上调,相关部门能拿得出让公众信服的数据,能出台让观众满意的配套举措,并用实际行动见证自己践行水环境治理的阶段性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缺水和用水的问题,早日理顺为好。从道理上讲,此轮水价上调,是迟早的事。只是,公众节水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相关方面治理水环境的成效,普通公众也难以凭感官去考核与衡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此轮水价上调能否起到节约水资源、治理水污染的目的,关键在听证会程序的设置:比如水务企业成本与收益,以及各种节水、治理污染数据能否实现公开;比如能否出台按用水量制定价格等级等奖励家庭节水的举措,如此等等。最为关键的是,公众的吁求,能否成为影响听证会进程进行、举措审议,以及结果给出的重要力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