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间谍门事件不应政治化
    2009-07-1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一周来,“力拓间谍门”不断发酵,其影响力远超多数的普通商业间谍案件。随着澳大利亚方面的反应持续增强,以及国内钢铁企业相关人员或被调查,或遭拘留,“力拓间谍门”一时难以平静下来。
  可以注意到,“力拓间谍门”正面临着被妖魔化的威胁。在澳大利亚,一些媒体和政客已经措辞强硬地表态:这个事件的背后,既有商业动机,也有来自中国政府的强力干预;既会伤害到中国作为一个经商之地的声誉,还会引发一场中澳之间规模巨大的外交及贸易争端。
  事件的背景与事态的发展果真会是如此吗?不然。在部分澳洲媒体面对一起司法个案却鲜见法律语言的背后,是明显带有偏见且无原则的指责;在澳洲少数政客对于“力拓间谍门”极高兴致的背后,该国政坛的内部博弈与借题发挥,表现得清楚无遗。
  中国国家安全部门日前在对澳大利亚力拓集团上海办事处的4名员工采取拘捕行动的时候,应是考虑到了澳方可能的反应。但是现在看起来,澳大利亚的一些舆论、政治组织乃至政府对于一起涉及该国公民的司法个案的“反应”,已经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力拓间谍门”的真相是什么?中国国家安全部门日前已经明确表态,力拓有关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中国的国家秘密,严重危害中国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依法对他们采取行动。尽管中国与澳大利亚对于国家秘密的理解与界定可能不完全一致,但这并不妨碍这起事件必须放在法律的视角下审视,而不能随意贴上政治标签。
  很多人都在说,“力拓间谍门”发生的时间,比较容易引发联想,这是事实。力拓4人被拘,正值中国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关键时刻,也是在中铝与力拓195亿美元交易夭折之后。不过,这些背景,不能成为裁决“力拓间谍门”的法律依据,判断胡士泰们行为的法律后果,只能是依照中国的相关法律。单就胡士泰这位华裔澳籍涉案人员来说,无论中澳双方对于国家机密之类的法律定义有何差别,胡士泰在中国境内的行为,也自然需要遵守中国的法律。
  在“力拓间谍门”被刻意弄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日前批评国内反对党和部分媒体,表示“不应把该事件政治化”,这是一个正确的态度。澳大利亚政府当然可以选择外交途径来表达对于涉案的该国公民的关注,但是,外交途径的选择应该是理性的、谨慎的,而不是预设一个不恰当的前提。
  力拓4人被拘之后,一些澳大利亚舆论和政治人物也开始拿人权说事。要不要讲人权?当然要讲。但是这种司法人权,不仅仅是单独和胡士泰这名涉嫌在中国国土上犯罪的澳大利亚公民讲,也要和其他三名同案的中国公民讲。应该提醒的是,“力拓间谍门”本质是一起司法事件,而非人权事件。澳大利亚相关人士不谈法律,只谈人权,多少显得有些离题。
  理性面对“力拓间谍门”,就不能去刻意妖魔化,而应回到法律的轨道上来。力拓作为一个大型跨国企业,理当知道尊重东道国法律,是一个跨国企业的基础性功课。而要展现一个跨国企业对法律的敬畏,不是玩弄玄虚,而是要配合中国国家安全部门对此事的进一步调查,以求让更清楚的真相最终能够呈现出来。即便调查结果可能伤及公司声誉,但这也是“壮士断腕”的必要之举。
  目前,澳大利亚的一些政客,借题发挥,挑起其国内政坛的争斗。对此,我们无需多言。但如果有人执意认为,“力拓间谍门”将会严重影响到中国与外国企业的合作,那么,只可能是两种情况:或是低估了大多数外国企业的眼光与常识判断,或是夸大一起司法个案可能掀起的波澜。
  “力拓间谍门”并不会给中国的司法环境和商业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司法环境是营商环境的构成部分之一。司法环境好不好,当然会影响到整体营商环境的状况。但是,中国欲整肃铁矿石贸易秩序的愿望是没有错的,中国法律对涉嫌违法之人采取司法行动,也当然是可以理直气壮的。
  无疑,在“力拓间谍门”事件上,随意贴标签,不仅帮不了涉嫌犯罪者,也无助于力拓公司在中国的正常发展。当然,我们也相信,中澳之间,不至于陷入“规模巨大的外交及贸易争端”中。理由在于,一起个案不代表整体,中澳关系,能够经得起这样一个事件的考验。

  相关稿件
· 力拓:“间谍门”不影响发货 2009-07-17
· 力拓将铁矿石与钢铁行业雇员撤出中国 2009-07-17
· 力拓案不会影响铁矿石谈判模式 2009-07-16
· 商务部:力拓“间谍门”不影响中澳贸易 2009-07-16
· 宝钢声明:与“力拓案”无关 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