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相撞公众安全信心由何而来
    2009-07-01        来源:重庆时报

    6月29日凌晨,行进在湖南郴州站的K9017次客车与刚启动出站的K9063次客车机车发生侧面冲突。目前,这起事故已造成3人死亡,60余人受伤。最新消息称:此次火车相撞事故可能与K9017次列车刹车故障有关。(相关新闻见本报今日09版)
    去年4月28日,在胶济铁路线上行驶的T195次和5034次火车相撞,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伤。该次事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就在本月18日,铁道部部长在全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座谈会上,也再三强调要“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全面提升运输安全工作水平,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但这一切,仍未能阻止此次悲剧的发生。
    如果不是这次火车相撞事故,去年“4·28”火车相撞事故,恐怕无人再次提及。其实,再往前一些,2007年7月23日,兰新线上一辆货车在倒退时,也曾与N857次客车相撞。只是,如果不是三年三次相撞的高密度事故,对第一、二次事故,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回忆得起来呢?不要抱怨人们的健忘,实在是太多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得公众的敏锐痛感逐渐麻木了。
    根据马洛斯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人类对安全的需求,仅次于“衣食住行”这类需求,是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求。可惜,仅以标本式案件为例:在“食”的方面,去年三鹿事件,阴影还未散去;“行”的方面,今年成都公交又惨烈燃烧;几天前上海在建住宅楼整体倒覆,也彻底击败了公众对安全入“住”的乐观。而现在,在乘火车出行方面,郴州事故再次提醒我们:安全,其实只是一个脆弱的青苹果,当你在期待它成熟的时候,却很有可能随时被不期而至的灾难扫落。我们最低层次的需求,被第二需求强行纠结在一起,甚至打成一个死结。如此境地,怎能让公众不提心吊胆,不对自身安全忧心呢?
    或许,有不少分析者期待用强化问责的办法,来减少灾难发生。但是,就在上个月,对去年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国务院刚刚作出了问责处理,除部门最高领导铁道部部长被记过处分以外,还有6名事故责任人领刑。可见,单方面的强力问责,并不能减少重大灾难的发生。
    仍以火车相撞事故为例,“铁老大”的政企不分,在保护了部门垄断利益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管理模式的落后,各种矛盾和利益的纠葛,给事故的发生埋下了深层次的隐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安全事故频发。相反,如果在铁路系统也能引入市场化机制,同时也就等于拥有了更强大的安监力量。或许,这才是这种“昂贵的错误”的终结条件。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政府以开阔的视野来主导。
    在每次灾难中,公众特别是受灾者,都是孤独的个体,当灾难来袭之时,最无助的就是他们。其实,在灾难现场之外的人们,何尝不是一样在品尝这种孤独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如此频生的灾害,会以什么样的面目在何时出现在他们面前。而让民众免于恐惧,免于无谓的伤害,也是政府基本的职责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事后的问责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而给公众建立起安全的信心,才是体现政府职责之举。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很简单,并近乎于常识:恪尽职守,在每个细节上,视民生安全为天大的事,并时时巡视督导,而不是仅忙于善后的“亡羊补牢”。

  相关稿件
· 措施:郴州车站全额退票 2009-07-01
· 铁道部表示制动失效只是郴州撞车表面原因 2009-07-01
· 事件:郴州发生火车相撞事故 2009-07-01
· 郴州列车相撞3死60余人伤 2009-06-30
· 全球首款神经传导手机日前在湖南郴州下线 200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