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籍新政"为合力战胜危机提供凝聚力
    2009-02-23    鲁宁    来源:东方早报

  持有上海居住证者转做真正上海人的政策细则今天零时起已公布于上海市政府网站。上海的“沪籍新政”从酝酿阶段开始,就一直受到沪上媒体和公众的格外关注,国内其他地方的媒体也刊发了大量的跟进报道。网络的讨论更加热闹,有门户网站甚至开辟专题页面,提出“'沪籍新政’破题,能否在国内引发连锁效应”的热望。
   无论媒体还是网络,都把“沪籍新政”与打破身份歧视的“人本改革”相联系,甚至与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挂上钩。论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据早报评论员的冷静观察,这更多属于一项水到渠成的“沪籍”政策调整(这样的调整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上海已调整过三次,这一次当是第四次)。
  所谓“水到渠成”之“水”,是指政策调整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拣大的说有如下几项:
  上海“沪籍”人口负增长态势已延续多年。这意味着,一方面,上海“沪籍”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在持续加剧,适度开放“沪籍”的大门利于缓解老龄化之“综合压力”;另一方面,“沪籍”人口逐年负增长所积攒出来的“沪籍空间”为新增的“沪籍”人口提供了相应的操作空间,同时以累计居住七年为前置条件,又不至于引发“沪籍”人口突然出现爆发性增长。
  人口老龄化还意味着上海社会保障即期支付的压力不断增长,而适度增补“沪籍”人口所新征缴的养老金收入,性质上属于“未来支付”范畴。由“支付时间差”所产生的“养老金过程性盈余”,正好拿来舒缓即期养老金支付压力。
  全球经济危机致使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提前爆发,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加快“2.5产业”(即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是整个生产性服务集中性的表现)的培育刻不容缓。而不合情理、高高筑就的“沪籍”樊篱若再不作适度降低,将成为上海城市功能转型乃至“四个中心”建设的一只拦路虎。
  入“沪籍”多年未果之所以成为长期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广大“沪漂”们的心头之痛,首先在于入“沪籍”者可享受完全的“市民待遇”。为吸引人才,长三角周边城市的户籍政策包括个税减免政策,很多都比上海灵活,比上海更显人性化。如是,上海要想呈现和发挥区域竞争优势,不能不对以往过于僵硬的“沪籍”政策有所调整。
  还有,上海的商务成本包括居住成本都是中国最高的,这成为制约上海吸引中高端人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2.5产业”的“内源性软肋”之一。鉴于商务成本几乎不存在下降的可能,居住成本也不存在大幅度的下调空间,“沪籍新政”明显隐含有以“户籍福利”(包括做真正上海人的自我满足感)来吸引和抵冲商务成本等发展劣势的政策意图。
  所谓“水到渠成”之“渠”——着重举两条:
  促使上海下决心调整不合时宜的“沪籍”政策,上海党政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功不可没。既开放又审慎地颁行“沪籍新政”,恰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个典型范例。
  近600万“准上海人”一样纳税、一样消费、一样为上海发展做贡献,他们理当享有与“沪籍”人口同样的“市民待遇”。逐步解决这个庞大群体入“沪籍”难题,既涉及城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亦属构建和谐上海的应有之举。在当下,它亦能为上海各界合力战胜经济危机提供新的不可多得的凝聚力。

  相关稿件
· “沪籍新政”新在何处 2009-02-17
· 户籍改革越早对城市越有利 2009-02-19
· 上海户籍松动 大城市户口贬值 2009-02-19
· 杜绝户口造假须改革户籍制度 2009-02-18
· 户籍制度改革会走多远 200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