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8号桥,老四行仓库……这些隐匿在老厂房、旧里弄之后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今已经成为上海的时尚地标。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萌芽的创意产业,借助最近开幕的第三届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周东风,再度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但在热闹背后,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同样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租金层层加码
据《文汇报》报道,从2005年的第一批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到如今的大大小小不下百余个创意园区,在大规模的扩张之后,租金价格已经让创意园区陷入了发展的迷茫。 便宜的租金价格,曾经一度成为创意园区的招租“王牌”,然而一夜之间成为了悬在租客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家陶艺社负责人表示,该社2002年进驻卢湾区某创意园区时,租金仅为每天每平方米0.95元,目前则已涨到了4.50元。据悉,个别区位较好的创意园区的最高租金早就轻松突破10元,甚至超过了中央商务区。 某房地产业内人士分析,写字楼市场整体走强,旧房改造和人气集聚提升的附加值等,是造成创意园区租金上涨的重要因素。但其中不容忽视的另外一大因素是,“目前上海的某些创意产业园区,相当于以往城市管理中通行的工商局办市场的方式,把自然形成的商贩集市纳入官办市场。”以某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具有政府背景的某机构从托管方手中以每天每平方米1元拿下,改造完成后转手以3元给开发商,而包装成创意园后,入驻企业最终以16元至18元的价格埋单。
艺术区渐变商业区
很明显,对于集市摊贩来说,摊位租金的增加将无法吸引他们入场;对于创意园区的租客来说,园区租金的飞涨同样是“不可承受之重”。 刘小姐的画廊3年前首批进驻某创意园区,为了生计,以前只做山水画创作经营的她,现在也无奈地卖起了台灯、瓷瓶等工艺品。她说:“以前我的朋友来这里,还觉得挺静的挺有意思的;现在他们说,你待的地方怎么成吃喝一条街了。这里的商业化气氛特别浓,房租压力又那么大,大家都是什么来钱快,就卖什么。”更让刘小姐郁闷的是,正是当年自己和其他艺术家一起入驻,才改变了这个老式社区的发展轨迹;怎么现在品牌打响了,他们这些“功臣”却要因为高租金而被逼出走。 据了解,目前有很多周边石库门的居民,已经自发地把自家的房子租给了餐饮企业,通过收取租金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其实,中国不是特例。美国纽约苏荷区的历史就提供了前车之鉴。苏荷区从无到有,从兴起到衰落经历了30余年。随着大量商业画廊、酒吧、餐馆、剧院及时尚品牌店等商业元素的涌入,房租日益昂贵,众多艺术家陆续撤离,苏荷地带的创意之源日趋枯竭,艺术区彻底变为商业区。 为此,今年上半年,上海市主管部门召开过相关会议,提出联合区县把一些交通相对方便、租金低廉的老厂房和老仓库开发为商务成本低的创意园区,提供给艺术家、创意工作者及创业型企业入驻。另外,引导园区创造条件支持入驻的创意企业及创意工作室,尤其是对那些入驻较早且对园区发展起到过贡献的创意企业,鼓励园区给予优惠措施,同时政府也可考虑予以一定的支持。对于园区内的餐饮比重也将有所限制。 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创意产业理应在其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城市创意指数为137.48,相比2006年的指数119.27,增幅达15.3%。但占这个创意指数20%比重的文化环境指数,增长只有2.82%;而在构成创意指数的文化环境指数中,艺术表演场所每百万人拥有数、博物馆和纪念馆每百万人拥有数、人均报刊数量、人均期刊数量这几个指标不升反降。试想,没有深厚的创意文化的土壤和氛围,又哪里来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