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应兼顾政府主导和社会作用
    2008-10-15    作者:陈季冰    来源:新闻晨报

  国家发改委昨日在其网站上全文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全面描述了未来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在对上一轮“失败的医改”作出反思和总结以后,“新医改”指导思想中最突出的亮点体现在“政府主导”、“公益主体”和“覆盖城乡”这三个方面。如果“新医改”能够顺利起锚并稳健推进,将使整个社会朝公平正义的方向迈进一大步,并对未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拉动内需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发挥巨大作用。
  由于当前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大量矛盾,加之上一轮过分强调“市场导向”的医改造成的触目惊心的医德滑坡和社会不公,眼下全社会对“新医改”寄托了很大期望。不过我想在这里泼一点冷水:医疗保险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难题,即使在整体经济水平比我们高得多的欧美福利国家,这个领域也依然存在大量难以克服或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寄希望于一次改革就能彻底改变中国目前的全民医疗卫生状况,恐怕是一厢情愿。
  要使“新医改”得以稳步推行下去,不至于再度夭折或陷入不了了之的窘境,我们必须破除以下几种错误的观念。
  首先,旧的医改是不成功的,这点毋庸置疑,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应当走计划经济时代的回头路。那个时代的“劳保”表面上看可能的确比较“公平”,但不要忘了,那是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大锅饭”的一部分。况且,即便是这种水平极低的“全民劳保”也仅是覆盖到城市公有制单位职工而已,何谈公平二字!医疗卫生体系的非赢利性目标与它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不矛盾的,医院的确不应该追求赚钱,但这决不等于医院之间、医生之间不应该竞争。
  第二,新的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应该覆盖到全国城乡,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切不能不切实际地期望建立一个在模式和标准上全国“大一统”的医疗卫生体系,更不能建立一个高标准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国地方太大,各地经济发展、科学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等差异巨大,且很不平衡。建立全国整齐划一的高标准的医疗体系这种设想,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包括医保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极端重要和敏感的领域,搞得不好是会让整个国家财政陷入破产的,而且很可能会鼓励一个“懒人社会”。西欧和北欧发达国家几十年来已经饱受其累,我们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历已经告诉我们,像医疗和教育这种由政府主导的事业,归根结底是市场机制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的。在“看不见的手”失灵的前提下,如何对其进行监督、考核和管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唯一的办法便是充分发扬民主,让患者的“民意”发挥看得见的功能。这次“新医改”方案不再闭门造车,而是一开始就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应该说开了个好头,但今后更重要的真正发挥各级人大、政协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在西方,某一地区的公立医院的院长和公立学校的校长常常是该地区议会直接任命并考核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新医改”需要广泛试点,在试点阶段要发挥各地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举个简单的例子,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社保基金存在巨大亏空,如何填补它以充实个人账户的问题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那么在农村地区,是不是有可能与即将展开的农地流转改革结合起来一起操作呢?据我所知,已经有不少地方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探索这方面的改革了。且不说城市根本没有这种事情,同为农村,东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与西部以农牧业为主的落后地区、平原与山区等的情况也截然不同,只能允许各地在国家大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各自的特殊情况大胆尝试,之后再总结、提高和推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