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是农业改革的中枢
    2008-10-10    熊仁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30年前的农村改革掀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而30年后的农村改革再次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报道称,发展农村金融将成为会议重点之一。
  经历改革后多年发展的我国农村目前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以“分”为核心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现在遭遇到了小规模农业生产无法解决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小农生产的低效率生产直接导致了劳动效益的低下,当社会完成了以市场为价值判断标准的转轨之后,低效益必然导致劳动力的“逃离”,农业逐渐被边缘化,这就是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始终难以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
  农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农业投资大、收益见效慢,金融需求强烈,但低效益问题还是使金融行业望而却步,在城市中发展良好的各种金融服务业务始终无法深入农村,而原本以农村业务为主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也在一步步的改革中收缩农村战线。近日央行发布的首份《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指出,我国农村金融从覆盖范围和网点数量看出现减少趋势,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金融空白”现象。企业退出无法带来利润的市场无可厚非,但这不能是占我国人口2/3以上的农村地区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的理由。
  一种观点认为,解决我国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农业人口的转移,然后在农村建立类似美国农庄式的大规模农业,使农业获得社会平均收益,以市场化的方法发展中国农业。自由市场的崇拜者推崇这一方案,并怀疑一切旨在维持现状的政策,但现实并非如此。寄希望通过市场选择的方法自动的解决农业问题前景不明且需要长期的时间,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也并非全由市场包办。
  市场化的方式难以控制且耗时较长,以各种补贴政策为核心的政府干预型农业改革方案显得更合时宜。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补贴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让农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以此来解决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补贴以政府为核心,补贴从项目立项到实施都面临着信息缺失导致的资源错配和权力寻租问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面临着风险。
  金融业管理风险、搜集信息的行业特点使其在资金运用效率上的优势明显,财政补贴以农村金融为核心,使得财政转移支付的针对性和金融业的高效率有机结合,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发挥核心枢纽作用。目前我国孱弱的农村金融难以承担如此重责,金融业的枢纽作用不会自动发生,政府的促进作用必不可少。业界猜测在此次审议的《决定》中将有具体的政策扶持农村金融的发展,政策将不仅限于原有农业金融机构的调整,更有可能以创新型政府支持的方式发展农村金融。

  相关稿件
· 延长经营权限 利于转向现代农业 2008-10-08
· 农业部:秋粮收获过六成 全年粮食大头到手 2008-10-08
· 农业部再次发出通知:千方百计稳定奶业生产 2008-09-26
·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跨入中级阶段 2008-09-24
· 农业部日前启动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2008-09-23